信上所寫。
中路兵馬共分為三部分。
一是許達為主,藍田為副的二十萬先鋒軍。
二是晉地總督鄭愈為主,常茂、李九江為副的後勤軍二十萬。
最後。
就是父皇的二十萬親軍精銳了。
“浩浩蕩蕩,雄兵百萬,實際上真算上打的,根本沒這麼多人。”
“父皇有二十萬是後勤部隊,東路至少六萬人後勤,西路也至少六萬人。”
“這近乎三分之一的,都是負責運送物資補給的。”
秦風對此相當感慨。
大慶計程車兵是多。
可北伐一事兒上,兵太多並非什麼好事兒。
補給太困難了。
大部分兵馬,都用在了負責補給運送上。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便是這個道理。
為了這些軍資,朝廷上下把所有能用的,都用了。
秦棣也是很感慨。
“騎兵數量也並不多,老六你這八萬,寧地四萬。”
“父皇中路騎兵數量也就二十萬。”
“西路那邊,可能也就八萬。”
“大慶上下,一共也就四十萬左右的騎兵,這才是北伐的主力。”
秦棣說的很明白。
在那草原上,想要吃下北胡人。
騎兵絕對是主力。
為了這些騎兵,可謂傾盡了大慶上下之力。
也就是遼地當初滅了納哈部,繳獲最多,騎兵數量才能起來。
否則的話。
大慶弄個三十萬騎兵,怕是都不容易。
大慶的騎兵,多得益於當年恢復中原時,對胡人騎兵的繳獲。
而後以那些騎兵以及中原的諸多馬場為基礎。
才能有現在的規模。
要是沒有騎兵,父皇怕是根本沒有半點北伐的底氣。
“三哥你不說還好,你這麼一說,本王都替父皇感覺到焦慮了。”
秦風感慨。
曾經的胡人,的確太強大了。
草原上也很適合養戰馬,胡人從出生開始後,就開始訓練弓箭,成年後就能當做戰士。
全民皆兵之下,擁有足夠的馬匹,便能有足夠多的兵。
即便栽在秦風手裡幾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