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方,當年的慶皇也是覺得難以掌控的。
在大胡皇朝時,分了四等人制度。
第一等胡人。
第二等色目人。
第三等北人。
第四等南人。
別看南人富裕,可北人面對南人,卻有優越感的。
被南面來的慶皇統治了,北方也並不見得變得有多好,北人自然不服慶皇。
這也逐漸導致,大慶在北方的基礎不牢靠。
范陽世族才敢造反。
可自從遼王席捲北方之後,滅了北胡三十萬精兵,北方人徹底服了秦風。
也因此徹底服了慶皇。
興許是因為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也為了滿足民間這種對立情緒。
遼王與太子奪嫡之事,在北方民間更是被傳的有鼻子有眼的。
最為關鍵的。
是許多百姓都信了!
甚至都暗自習練武藝弓箭,等到時機成熟,追隨遼王南下……
可今日遼王殿下與太子同車而行,當著那麼多百姓的面和諧無比。
也讓許多百姓暗自惋惜。
究竟是誰瞎謠傳的!
皇家內部,明明無比和諧。
這也就是說,今後太子該繼位繼位,遼王該鎮邊鎮邊。
似乎不好,似乎也挺好。
“有遼王在,朝廷就該更在乎北方吧。”
“當然朝廷不在乎沒關係,遼王在乎也就行了。”
許多范陽周邊的官員百姓,都如此想著。
遼王的勢力,早就化作無形,影響著整個北方。
北方百姓最想去的地方,不是京都。
而是廣寧城。
去了京都,也是給權貴老爺們幹活。
可去了廣寧城,那裡更加公平。
而且只要技術就厲害,就能獲得足夠的地位。
如果沒技術,能踏實肯幹,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北方人心目中,都有一個遼地夢。
奈何朝廷限制,不得無故遷往遼地。
可即便如此,每個月依舊有大量黑戶跑到遼地,逼得遼地不得不跟大慶朝廷對戶籍,以此落實人後。
好訊息是。
那些逃亡遼地的,不曾被遼地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