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慎重起見,易九霄還是決定停止行軍,召集齊清茹等人商議一下再說。
四名探馬趕上隊伍時,隊伍正在行進中,這四人是到易九霄的馬車中進行報告的。
這些訊息其他幾位包括齊斌並不知道,畢竟風險重重,易九霄決定還是要通報齊清茹幾人後再行定論。
臨時安營紮寨,很快幾人就聚集在議事營帳中,易九霄首先向齊清茹等人通報了探馬所帶回的訊息,同時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他希望大家都能各抒己見,商議一下後面的走向。
聽完易九霄敘述後,齊清茹思考了一下,便問道:“你是不是想改變行軍方向?”
“我暫時並未改變主意,只是決定此行有風險,便召集各位商議。”
見易九霄如此回答,齊清茹便放下了心,說道:“魏國南有徐國,西有陳國,東為齊國,北為周國,這四個都是強國,對齊魏的附屬國暫時不宜開戰,而徐國與齊魏向來都友好,去攻打徐國的附屬國不合適。”
她頓了一下,略作思考便接著說:“陳國那邊可以攻打,但陳國遠在西面,不但距離遠,而且可能會腹背受敵,只有寧國最合適,因為寧國地處齊魏週三周交接處,又是周國的附屬國,我們一路上已經殺了周國的金丹,結下了死仇,也不怕再得罪它,即使攻打寧國失敗,我們還有機會退回到齊國。”
易九霄認真地聽齊清茹說完,感覺還真的有幾分道理。
他當時選擇寧國,只是因為寧國是周國的附屬國,並未想得太深太細,經過齊清茹一分析,原來無意中做了一個最正確的決策。
只是北去還是風險重重,不由得問道:“如果我們在北去的途中,遭遇皇后和封家的追兵,該怎麼辦?”
“我們是去東北方向,跟皇后逃離的方向至少偏離兩千裡,未必就能遭遇,而且北面臨近周國,其情況會非常複雜,周國肯定參與其中攪水,三方可能會相互牽制,到時我們也可以伺機而行。另外途中可以派出探馬,打探對方行動路線,只要不遭遇幾萬人的大軍,我們便不怕。”
既然齊清茹都如此說,易九霄便不再猶豫,他召集眾人商議,主要是不想獨斷專行,以免造成失誤。
此行風險必然會有,但比較其他路線,北上風險相對還要小一些。
既然取消和親,選擇出走,這本來就是一條不歸路,只能一往無前,風險之中,未必就不是機遇。
其他幾人,包括公主齊清芸都沒有發表意見,以沉預設同了齊清茹所說。
這一點讓易九霄很是欣慰,因為隊伍決策層的相互認同、無重大分歧最為難得。
如果眾人同心協力,其實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隊伍繼續向東行走了三天,在離開密州與慶州交界五百多里處轉折向北,一路走的都是驛道,沒有受到盤查和干擾。
沿途州縣都明哲保身,對於這支特殊的隊伍都視而不見,採取迴避的態度。
這也是地方官員的聰明之處,在沒有接到朝廷明示的情況,何必去多管閒事。
在密州向北疾行了十餘天,便出了密州境,到了魏國的明州。
齊斌再次派出了六路探馬,兩路仍然去的是慶州城,打探魏國朝廷的動靜。
另有兩路探馬專門打探皇后逃跑的蹤跡,還有兩路是在隊伍前行路徑進行打探,探查路途中是否通暢,是否有魏軍堵截。
行進期間,各路探馬不斷帶回一些訊息。據悉封家已徹底佔領了慶州城,但是封家並未扶持魏通登基,魏國還是無主的狀態。
第二年三月初,和親隊伍離開齊國都城已經整整一年,此時行軍到了魏國的石州。
此州是魏國的一個邊境州,跟寧國交界,只要跨越石州,便能進入寧國。
但石州很大,縱橫三千多里,且地形地勢都很複雜,想要跨越並非很容易,至少要一個多月時間。
也就在隊伍剛踏入石州的境內的時候,探馬帶回了一個大訊息,聽聞寧國派遣十萬軍隊,五位金丹侵入了魏國。
這個訊息嚴重影響了隊伍原定的進攻寧國的方案,讓眾人都頗為踟躇,難以決斷。
包括易九霄在內的所有人都想不通,寧國身為小國,怎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只是探馬無法得知其中內幕,其實此事還是跟皇位爭奪有關,跟靜妃所在的封家有關,跟北方的周國有關。
慶州城破后皇後和太子在兩萬禁軍的護衛下,離開了慶州城一路向北,逃到了賀州。
賀州以及北方各州縣普遍支援厲家,所以皇后和太子逃到賀州後,很快便集合了幾萬軍隊,勢力日益壯大。
而封家的勢力則分佈在魏國的東面和南面,之前圍攻慶州城的軍隊基本是從東面和南面邊境和各州抽掉而來的。
東南軍隊雖多,但路途遙遠,跨越數千裡之遙,軍隊調遣和補給都存在了很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