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都是漢人奴隸,若是奚、契丹、韃靼、回鶻、嶺南蠻、僚等少民,價格則更為便宜。
不過對於這些奴隸,劉繼隆毫無興趣。
他現在只想收復成州和武州,然後在山南和劍南道購買奴隸,進一步充實隴西人口。
只是以那十四萬匹絹,頂多一次性兩三萬奴隸罷了,他得把隴西的經濟盤活,讓這件事變得可持續才行。
眼下隴西的商貿資源只有麩金、赤銅、麻布和牧群。
麩金得留著,日後賄賂宦官或朝臣時有用。
赤銅可以用來鑄錢,恢復隴西貨幣經濟,所以只有麻布和牧群可以當做商品。
這一路上,劉繼隆想了許多,直到他趕回狄道城外,他才好不容易放鬆了精神。
回到狄道的第一件事,他便是召集狄道的所有官員,前往國殤墓園祭奠陣亡的那些將士。
鳳凰山下,石塊壘砌出了一條神道,直通山上,神道兩旁則是栽種著許多樹苗。
樹苗之間有小道,而那些身體有缺陷,無法務農的百姓,則是被張昶安排到了墓園中照顧樹苗。
劉繼隆帶著百餘名武將走過這條神道,也見到了那些身體許多或殘疾的百姓。
張昶跟在他身旁,大半年的理政,讓他顯得穩重了許多,令劉繼隆十分滿意。
人果然還是需要歷練的,至少現在的張昶比半年多前的張昶靠譜了許多。
“這些百姓,衙門開給他們多少俸祿?”
劉繼隆詢問張昶,張昶也介紹道:“國殤墓園獨自佔據一片山坡,這些樹苗移植了八千餘棵,但後續還會不斷擴大栽種面積。”
“如今墓園內有戍卒五十人,傷病民壯六十七人。”
“戍卒每十日換值一批,民壯月糧五斗,可以自行開闢菜田,圈養家禽牲畜,不必納稅。”
張昶說罷,劉繼隆也算了算,五斗糧也就是六十斤米,基本上夠這些民壯吃了。
對於傷病殘疾的他們來說,能吃飽飯,不用納稅,便已經是最大的仁政了。
想到這裡,劉繼隆滿意點頭,繼續向前走去。
不多時,一座石木結構的祠堂便出現在了前方。
劉繼隆帶著眾人走入祠堂,其地半畝,堂內主位擺放著三塊高九尺的石碑,碑前有用於插香的石鼎。
石碑正面刻有密密麻麻的姓名,這些都是陣亡的將士名字。
劉繼隆走入其中,感情複雜的看著這三塊石碑。
“刺史……”
張昶遞來三根已經點燃的香,劉繼隆接過後,卻直接跪在了蒲團上。
“刺史!”
“您不能跪啊!”
“刺史,快起來,您……”
跟在劉繼隆身後的上百名隊正、旅帥紛紛阻攔,他們本以為劉繼隆作揖則罷,不曾想他竟然要稽首。
“沒什麼不能跪的!”
劉繼隆畢恭畢敬的俯身磕頭,隨後才起身將三根長香插入石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