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左馮翊防衛戰的實際主帥,張溪是有臨陣決斷的權利的,並不需要事事都向坐鎮長安的諸葛亮彙報。
因此,在張溪和趙雲決定採用魏延的“異道會潼關”的戰略,並且開始執行後,張溪也只是按照慣例,給諸葛亮去了一封戰報文書,大致講述了一下事情的經過。
然後諸葛亮就坐不住了。
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不管怎麼看,都覺得這個“異道會潼關”的策略十分的冒險。
誠然,一旦成功的話,收益會非常大,可以徹底圍死曹魏司隸軍主力,但失敗的話,魏延和去偷襲的三千士卒,將必死無疑。
在這方面,其實諸葛亮和張溪差不多,都是比較喜歡那種穩紮穩打的戰法,儘量不要冒太大的風險。
因此,在諸葛亮看來,這不是損失大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必要冒險造成損失的問題.再一個,要是真的因此折了魏延,怎麼也不算是小損失。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盤算,即使魏延能偷襲潼關成功,以張溪目前手裡的兵力,即使加上趙雲帶來的涼州軍,恐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突破曹真的攔截,及時支援到潼關。
所以,在諸葛亮看來,這依然是一個有些想當然,不太實際的計劃。
可問題是,張溪是前線主將,趙雲哪怕是以衛將軍之尊,到了前線也需要聽從張溪這個前將軍,雍州刺史的指揮,他決定採用的謀略,諸葛亮坐鎮長安,想反對都已經來不及了。
諸葛亮只能是盡力想辦法彌補。
為此,諸葛亮先是下令給右扶風的陳祗和柳隱,讓柳隱分兵三千給陳祗,讓他儘快趕回長安坐鎮。
至於那幫運糧隊組成的烏合之眾,諸葛亮的意思是交給柳隱看管,只要不鬧事,就由著他們去,但絕對不能立刻放回長安。
等到陳祗領兵抵達長安後,諸葛亮交代了一些鎮守的事情後,自己只帶著十個親衛離開長安,先去長陵,從駐守在這裡的左馮翊太守胡遵手裡調兵,帶著向寵和從胡遵手裡要來的三千兵馬趕到了重泉縣。
匯合了在重泉縣駐守的張翼後,諸葛亮帶張翼,向寵二人,以及總計八千雍州郡兵,急速趕往潼關。
諸葛亮的目的,是儘快的給張溪帶去最需要的兵力如果張溪現在進攻順利的話,那諸葛亮帶去的兵力也能幫張溪圍堵曹真的主力大軍,如果張溪進攻不順的話,諸葛亮至少可以領兵接應張溪撤退。
然後諸葛亮就在行軍至華陰縣的時候,發現了一支數千人的漢軍,正在奇葩的圍攻數千魏軍鎮守的縣城
諸葛亮實在不明白,自家軍隊哪裡來的膽子,敢在兵力對比一比一的情況下主動攻城,而魏軍守將又是何等的廢物,居然在兵力對比一比一的情況下,被漢軍打的不敢出城應戰。
但不管如何,諸葛亮肯定不能看著這支自家軍隊不管。
一面從側翼製造聲勢,震懾華陰縣內的魏軍,一邊收攏攻城漢軍的部隊,同時接見漢軍攻城將領,詢問前方戰況。
然後諸葛亮就見到了這位改名攻城的涼州軍氐族裨將,也明白了這場稀裡糊塗的攻城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又不是傻子,對於這種臨時改名搶功的行為怎麼會看不透。
但諸葛亮卻最終預設了這位裨將的做法,並沒有給出任何懲罰。
不為別的,只因為諸葛亮知道這個裨將.這是一個氐族小部落的首領,這本不足為奇,這樣的部落,在涼州可以說是遍地都是。
但這位裨將,在大漢收復涼州後,直接向趙雲請求舉族內遷,並且願意主動放棄首領地位,要求大漢對他們部落編戶齊民,成為漢民。
也正是因為這位氐人裨將的做法,讓諸葛亮看到了在涼州收編異族部落,擴充丁口的可能.雖然一直到現在都進行不算太順利,但諸葛亮至少是知道這個人的。
為了給自己的政策樹立標杆,諸葛亮當然不會輕易處罰這位裨將,甚至還把他從裨將提升為偏將。
至於華陰縣內的魏軍.諸葛亮也琢磨著,這麼重要的關節點被魏軍卡住終究不合適,正琢磨著是不是自己領兵,進攻華陰縣。
但就在這時候,諸葛亮再次接到了從潼關發往後方的戰報,得知潼關之戰已經結束,曹真最終還是帶著兩萬五千餘士卒撤回了關內。
這樣的話,諸葛亮倒是不著急去潼關了,相反,他派出使者,帶著這封戰報,去勸降還在華陰縣城內堅守的魏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