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上官婉兒的存在,這位能洞悉政事中微妙的武后身邊人,會讓李之今後的計劃鋪展有的放矢。
武后權術一流,但綜合水平跟權術水平差距太大,劉禪也是這種人,但是他不需要為當皇帝而努力。
這位女皇為了當皇帝動過不少心思,最後一度把家族逼上了絕境,雖然憑藉她的權術成功解套,不過如果她不是太后,而是從丞相變成皇帝的,那權術再強也只能等著滅族了。
大唐皇位並不是那麼好做的,武后就吃虧在她的名不正、言不順,更不要說改朝換代這種觸及李姓根本的原則性問題了。
李姓皇族影響力根深蒂固,武后唯一能保證自己政權長久的方式,就是擴張自己的皇族,但這是應付大族強盛根基的飲鴆止渴招數。
魏晉南北朝玩了三百年,皇族內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還是不得不再次踏進去。
隋、唐承接的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亂世而統一的,魏晉南北朝大致是關中、河北和江南三個板塊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隨之形成了以地域為紐帶的區域利益集團。
西魏、北周、隋、唐一脈相承,屬於關中利益集團獨大,當然就引起了其他兩大利益集團,尤其是河北利益集團的不滿,江南利益集團在侯景之亂以及隨後的江南戰亂中損失慘重。
關中利益集團,即關隴貴族集團的形成就和河北利益集團有關,因東魏高仲密投降引起的邙山大戰,西魏從六鎮帶來的人損失殆盡,而六鎮故地多為東魏佔據。
為了重新武裝,為了穩定政權,不得不向關隴本土大族讓步,西魏應該是第一個從法律上承認大族可以合法的擁有武裝的政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就是最頂層的大族了。
大族強盛,關中利益集團就表現的像門閥政治的東晉了,大族輪流坐莊。
所以,隋唐帝王可不是那麼好做的,不僅要處理內部大族強盛,輪流坐莊的關中內部問題,也要處理河北、江南兩個被征服的利益集團的“外部”問題。
對於“外部”問題,主流還是拉江南壓河北,隋文帝太子楊勇的被廢就牽扯河北勢力,楊堅在平定尉遲迥之亂後,就讓楊勇坐鎮洛陽,管理舊齊之地,楊勇也就和河北利益集團有了密切的關係。
楊廣擔任伐陳統帥,後來又任揚州總管,管理江南,楊廣和江南利益集團有密切關係,此人手下曾說奪嫡不成功,就割據江南,復梁陳之舊,可見他和江南利益集團的關係。
唐朝取代隋朝後,再度面臨隋朝面對的問題,內有關隴大族強盛,外有河北、江南利益集團盤踞。
應對之法也就差不多了,擴張皇族,拉江南壓河北。
唐高宗繼位後,母家長孫氏、妻家王氏都是關隴大族,王皇后是西魏元勳王思政孫女,屬於關隴系。
長孫無忌一上手,就把兩個重要的皇族成員吳王和江夏王砍了,目的已經昭然若揭了,削弱皇族,然後呢,自然就要篡位了,楊堅就是上位的。
當然,就引起了其他利益集團的不滿,貴族政治最忌諱一家獨大,大小通吃。
削弱長孫無忌集團,就從王皇后開始了,武則天的父親是個木材商人,家族地位、家族人脈網路是不強的,但是武則天父親又是跟著李淵太原起兵的功臣,關
系是很微妙的。
讓武則天取代王皇后,應該可以最大限度的對沖關隴系的不滿,又能削弱長孫無忌集團。長孫無忌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堅決不同意廢王立武。
普遍貴族應該是坐看風雲起的,不願意看到一家獨大格局出現,但也不願意參與到最高權力紛爭中太深,輸了往往是要滿門抄斬的。一心支援長孫無忌的沒幾個,一心支援唐高宗的其實也沒幾個。
一旦武則天的改朝換代得成,那時候的局勢就與長孫無忌和唐高宗世代完全是兩碼事了,若沒有此舉,武則天作為李姓皇族的媳婦暫代執掌大唐還算個理由,此時最後的一塊遮羞布也被她自己扯了下來。
於是,大族之間的表面平衡被打破了,只要有人大旗一揮,希望火中取栗的投機勢力們,就會紛紛彙集在大旗下。
到那時,武則天就不僅僅不面對的內憂外患了,重新樹立李姓為太子乃大勢所趨,她那點冊立武氏後人的想法只能是笑話。
李之早已猜測,高宗就是在那些大族裡早早佈下了暗手,就等著改朝換代的女皇點燃這把火,說穿了,他已經看透了在自己身邊幾十年的皇后野心的偌大。
所以,高宗才只安排李之關照那些李姓人,而不是利用他來搞什麼縱橫捭闔,因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大家,熟諳勢力存在現狀,懂得如何借勢,才是最基本前提。
為何李之敢於將山東門閥介入渤海灣航道運輸,以及與太平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
大唐門閥大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從魏晉延續下來的山東舊族,以太原王、滎陽鄭、范陽盧、清河崔、博陵崔、趙郡李為代表,特點是歷史悠久,力大根深,家族分支遍天下,在地方及百姓中有極大的權勢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