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們要練兵,這肯定是大事,馬尋也會重視這些事情。
擔心這些藩王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就是杞人憂天,根本就沒有這些好擔心的。
即使以後朱元璋會給這些藩王三個衛所的兵權,但是後勤輜重是朝廷供給、軍中將校也歸朝廷調遣。
所謂的藩王三護衛就是朝廷的兵馬,而不是藩王的兵馬。
明初的這些藩王到了地方還是有重要的任務,不管是武功還是文治,這些藩王們都有不少的事情要做好才行。
養豬是不可能養豬的,在明初沒有這樣的土壤,沒有這樣的政治需求,藩王們有能力,朱元璋和朱標才開心。
馬尋看向何大說道,“去隔壁看看,常大哥要是在的話就請他過來。”
朱樉等人喜笑顏開,雖然他們都是皇子,從小就在軍中歷練,可是能接觸大將的機會也有限。
馬尋看向這些外甥們問道,“說起來練兵,陛下是怎麼說的?”
“讓我們知兵、能用兵,用不著全都是花架子,要能打勝仗。”朱樉連忙說道,“舅舅,咱們幾個以後是要殺敵、節制諸將的。”
馬尋點頭,隨即又問道,“雖說現在元主躥入漠北,只是即使滅了他,還有諸多蒙古餘部,或是境內番民叛亂,你們是如何想的?”
朱樉想都不想的說道,“舅舅,我覺得用兵得剛猛。朝廷猛將如雲、兵強馬壯,揮軍殺過去滅了就是。”
朱棡提出不同的意見了,“舅舅,我覺得二哥說的不對。要我說就應該步步為營,我要是不斷的增設要塞、哨崗,推到他們門口,看他如何應對!”
“那多耗時費力,我看還是集優勢兵馬最好,逼其決戰。”朱棣給出自己的觀點說道,“野戰最是能殺敵,一場大戰就能滅了敵人再戰之力。”
朱橚也說道,“那還不得要糧草輜重、後勤保障,我就押運糧草、救治傷病,反正我也不會打仗。”
朱樉這幾個都是朱元璋得了應天府之後出生的,經歷了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樞密院同僉、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吳國公時期。
或許那時候歲數太小,但是他們也都知道他們的父皇自立為吳王,滅陳友諒、平張士誠等人的過程。
所以這幾個,自小也都是在軍中行走,有著不俗的軍事教育基礎。
馬尋忽然問道,“如果大兵團作戰,你們覺得首先該重視什麼?”
朱樉立刻回答說道,“肯定是三軍用命、賞罰分明。“
“我覺得節制諸將最為重要,得一開始就有戰略。”朱棡不甘示弱的說道,“舅舅,軍中多有悍將不服從軍令,這事情得重視。”
朱棣也跟著說道,“舅舅,我覺得大軍作戰,軍紀一定要嚴、要令行禁止。”
朱橚就在嘿嘿傻笑了,他歲數小,暫時不會對他有太多的要求。
“你們說的都有理,只是真的臨戰之時,軍紀一定要嚴,平時也要重視軍紀。”馬尋立刻說道,“你們父皇攻佔和州,放歸軍中有夫之婦,百姓廣為傳頌。”
馬尋繼續說道,“大軍攻佔太平,嚴禁擄掠、得百姓擁護。取應天府後也是先張榜安民,嚴禁劫掠、將士犯禁就處死。如此才能得民心,有威望。”
朱樉等人只是聽著,未必放在心裡。因為在軍中,不少將士都是在打了勝仗之後忘乎所以。
常遇春昂首闊步的來了,“小弟,找俺有什麼事嗎?”
“皇子們練兵,我不太懂這些,就來請常大哥把關。”馬尋就趕緊說道,“我自身本事低微,哪能教他們啊。”
常遇春一聽就犯了難,說道,“小弟,這事情你能做,俺哪能來啊!”
別看常遇春是五大三粗的猛將樣子,可是心思也不缺細膩的一部分。
朱棣就趕忙說道,“常大將軍,別啊!父皇命我們來找舅舅,自然也是知道舅舅的本事。有舅舅把關,常大將軍提點,這不就穩妥了嗎?”
朱樉等人也是連連點頭,他們可都是太清楚自家舅舅的本事了,去年初次見到的時候,舅舅就寒酸的厲害。
哪怕現在舅舅去戰場轉了一圈,現在身上也掛著右都督的官職,可是大家也都明白這不代表著真才實幹。
更何況有徐達、常遇春這樣級別的大將來教軍事,誰不樂意啊?
跟著臭棋簍子下棋只會影響自己的水平,還得是跟著高手過招,哪怕是被虐的厲害,也能學到些手段和本事。
常遇春還是拒絕,說道,“這事情國舅說了不算,你們說了更不算,我得先進宮,除非是有上位和太子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