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西坡地,二隊,東三條地,三隊……”
往常都是各個生產隊自行分派勞動任務,今天是開鐮的大日子,由李學慶親自坐鎮安排。
李家臺子一共分成五個生產隊,每個隊負責一塊地,頭一天開鐮,也不用太累了。
“知青組,跟著一隊。”
李學慶的語氣平淡,可說出來還是引得社員們一陣鬨笑。
謝建設等人羞愧地低下了頭,只有剛來的不明所以,尤其是張青森,探頭探腦的,似乎還想要找到這笑聲是從哪發出來的。
當年第一批知青來村裡落戶的時候,村民們也是抱有極大善意的,當真以為他們是來幫著村裡搞生產。
可第一次上工,沒半個鐘頭就原形畢露了。
這哪裡是幫著村裡搞生產,分明就是大爺大奶奶。
一個個的身嬌肉貴,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還得佔著村裡的糧食。
最可氣的是,明明活沒幹多少,只要在地裡混一天,就得拿著全工分。
在農村,一個壯勞力一天能拿10個工分,老人和孩子根據勞動能力,分別是6到8個。
這些城裡娃,連村裡最小的娃娃都趕不上,卻因為政策的問題,拿著全工。
憑啥?
這就是為什麼李學慶去縣裡和革委主任拍桌子。
再多些知青,村裡的糧食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行了,都笑啥,趕緊上工,完不成任務,都讓你們住地裡!”
李學慶說完,揹著手走了,多看這些知青一眼,他心裡就冒火。
本來今年說好了的,和往年一樣,不往李家臺子分派知青,結果還是來了六個。
這下又得捨出去六份口糧,總不能當真看著這些城裡娃餓死。
憋氣!
任務分派下來,眾人紛紛趕往自己要負責的那片地。
“天明,你割兩壟,咋樣?”
金利已經聽李學慶說了,今天晚上要幹大事,李天明還要連夜開著拖拉機去市裡。
兩壟地對別人的來說,已經是壯勞力一天的工作量了,但對李天明而言,根本不算啥。
上輩子,他最多一天割過四壟地。
“成!”
李天明答應一聲,拿著鐮刀下到了地裡,俯下身子剛要幹活,就聽到有人扯著脖子大喊。
“同志們,這是我們新來的知青第一次參加收割,我們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打贏這場秋收攻堅戰,同志們有沒有信心。”
又是張青森,這個貨就不能消停點兒?
一不怕苦,沒毛病,二不怕死,是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