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令傳出,傳令兵即刻向旗手傳令,通知周邊戰船調整射擊距離。
投石機旁的將校令旗一舉:“調整距離,中距準備!”
四名士兵即刻上前調整投石機姿態,片刻之後,調整完畢。
“準備!”
“放!”
令旗一揮,燃燒的石彈帶著火光劃過江面,落進敵方撲面而來的船隊之中。
此時敵方先頭船隊距離大宋戰船的距離已經只有百丈,正在拼命加速衝來!
“放!”
“放!”
..........
隨著接連不斷的將令,一排排火球騰空,飛越江面,落進兩裡外的敵方船隊之中,瞬間無數船隻著火,大火熊熊,驚恐慘叫之聲,兩裡之外的大宋將士都能聽的清晰。
戰船甲板上堆放的數百顆石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一組士兵射出十顆石彈,便馬上換人,士兵體力充沛,射擊速度也越來越快,二十艘船齊射,遠遠望去,火球成片降落。
敵軍中隊很快變成一片火海,中彈的船隻中,絕大多數人匆忙避走,跑到暫時沒有起火的地方躲避,極少數人鎮定下來,找到取水的工具,卻也沒法將燃燒的黑油火撲滅,不過多時,黑油引燃整個木船,船上的人無人能夠倖免。
僥倖沒中彈的船隻,看著黑煙根本不敢靠近救援,更怕被燃燒中船隻引燃,小心翼翼規避前行,或是逆流退走,退到沒有濃煙、沒有火光的安全江面。
隨著火球不停落下,敵船中隊陣型大亂,要麼著火隨流,要麼逃竄躲避,與後隊一樣,亂成一片。
下游精武軍戰船一批批遠距、中距火彈,幾乎完全摧毀了迎面衝來的敵軍船隊後軍和中軍,上游戰場同樣戰果不俗。
在逆流而上的敵軍船隊距離嚴陣待命的精武軍戰船隻有一里之時,蘇仲馬上令下“遠距離攻擊”,每船十顆火彈,便將敵軍後隊攪亂,火光一起,哭嚎之間,後隊陣型大亂。
隨後一聲令下,各船調整投石機角度,改變攻擊距離,展開最近距離攻擊。
燃燒的火彈瞬間飛越江面,直撲一里外的敵方船隊,瞬間引燃數艘前隊敵船,不等周圍船隻做出調整改變,第二批燃燒的飛彈再次從天而降,更多船隻被飛彈引燃。
燃燒的船隻馬上失去控制,隨流水方向,往後漂去,直接撞上躲避不及的後方敵船,陣型立亂。
五批燃燒的飛彈落下,仍然還在拼命划動前衝的前隊敵船,屈指可數。
等第十批飛彈飛出,敵船前隊陷入滾滾濃煙和火海之中,雙方船隊之間的距離不再縮短。
眼見如此,蘇仲馬上下令,再次調整投彈角度,改變射程,全力進行“中距離”攻擊。
將令一出,戰船統一行動,燃燒的飛彈直撲尚未著火的敵軍船隊中段,頓時數船著火,失控漂流。
幾輪飛彈落下,中軍也陷入火海之中,幾十條船燃燒冒煙。
至此,敵軍船隊陣型全亂,幾百條燃燒的、沒燃燒的船隻擠做一團,前進不得,後退不能,除了轉向往兩邊江岸逃跑躲避,只能任由從天而降的飛彈攻擊。
每艘戰船配備的五十顆黑油彈,不過多時便射擊一空,只剩下五十顆沉重的實心石彈。
四五十斤重的實心石彈,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五十丈,從戰船上發射,難以攻擊一兩裡外的敵船。
而幾百艘敵船中,真正被飛彈擊中燃燒的,不過只有百艘而已,剩下的雖然不成陣型,但船隻無損,一旦順利撤走,改日還能發動渡江攻擊。
根據預備方案,蘇仲下令戰船向敵軍靠近至四十丈距離,而後展開攻擊。
令出即行,二十艘戰船順流而下,追趕正在順水漂流的敵船。
不過多時,距離拉近至四十丈左右,二十顆石彈便從戰船上飛出,灰色的石彈騰空而起,飛過幾十丈距離,落入敵船陣營。
沉重的石彈從天而降,稍小的船隻被砸中,直接砸穿艙板,江水洶湧而已,封堵不住,大些從船隻,一砸之下,也是船隻破損,巨大的衝擊力,引的船隻左右顛簸不定,站立不穩計程車兵直接落水。
一撥接一撥石彈如冰雹一般落下,落入江中,濺起水浪,轟隆巨響,砸中船隻,輕則損傷,重則砸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