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戰會成倍的增加控制俘虜的成本,這不僅是需要士兵看管俘虜的問題,一不小心讓俘虜反客為主直接就能切斷蘇軍的補給線和後續增援。
再次,隨著戰爭的深入,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都不太適合留俘虜。
從一開始,德軍就利用其空中優勢對斯大林格勒進行包圍和封鎖,這使蘇軍補給嚴重缺乏,最後甚至到了連集團軍司令都喝不上小米粥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留大批俘虜純粹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於是德軍士兵一個接著一個被射殺在戰壕裡,有些見狀不妙想逃跑,但很快就被隨後趕上來的蘇軍士兵打倒在地。
此時的舒爾卡似乎已經習慣了這些,戰爭本就沒有仁慈的容身之地,尤其像斯大林格勒這麼殘酷的戰爭,仁慈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婦人之仁。
接著,一營很快就進入了德軍的正斜面。
蘇軍士兵對正斜面很熟悉,因為不久前他們就是從這裡一步步退往反斜面的。
除此之外他們還進行了一次地形學習:地形圖下發到每個班,由班長組織部下集中學習。
熟悉地形的好處是他們對自己的任務和進攻目標十分明確,成級數的減少因為識別不明而發生的友好傷亡。
不過其實,進入正斜面後就幾乎沒有戰鬥壓力。
這主要是由德軍的兵力佈署決定的,他們將主力部隊集中在搶佔的蘇軍第一道防線實施防禦,也就是反斜面,兩翼也是如此。
然而,正斜面就變成了德軍最放心的地區。
因為這裡是德軍炮火和直射火力夠得著的地方,同時也在前線主力部隊的保護之下,這使它幾乎成了二線,尤其它對敵人來說還是“反斜面”。
於是想當然的,德軍在這一帶集中了大量的後勤人員。
有工兵、軍官、指揮部,甚至還有一個簡易的野戰醫院……這方面不得不佩服德軍的膽識,將野戰醫院設定在前線可以更好、更快的對傷員進行必要的初步處理,這樣可以成倍的提高傷員的生存率。
否則,許多傷員都會死在後送的途中。
不過傷員尤其是重傷員對部隊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他們甚至無法返回部隊作戰。
所以說到底,這麼做的最終目的還是增加部隊計程車氣,但士兵知道國家和部隊會盡一切努力讓他們活下來,於是士兵心裡就有一點保障,或者說是安慰劑……雖然是安慰劑,但在生死存亡的戰場上這服安慰劑卻十分重要。
然而,這野戰醫院只片刻間就灰飛煙滅。
它是建立在一個用樹木構建的防炮洞內,這種防炮洞會比普通戰壕更安全些,也就是用樹木及土層封住頂部,它可以承受輕型迫擊炮的轟炸。
如果說與其它地方有什麼區別的話,就是在沿口插了一面並不顯眼的紅十字旗。
這紅十字旗在戰場上的地位很尷尬。
因為一方面它很顯眼會可能會成為敵人的目標,另一方面則是《日內瓦公約》希望軍隊醫院和醫務人員的中立地位也就是在戰場上不被攻擊(此時還未正式生效)。
蘇軍士兵哪裡會知道這些,他們看到防炮洞二話不說就先朝裡頭丟幾枚手榴彈再說,緊接著衝進去又是衝鋒槍一陣掃射。
原本希望能打死幾名軍官的他們打著手裡一看,裡頭在血泊中躺倒一地的全是傷員和軍醫。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