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卡帶著部隊守在街道的咽喉部位,也就是拐角稍往下的幾幢建築。
這個位置的建築會天然的將敵人“打個折”,也就是衝上來的永遠是最前方的先頭部隊,後續部隊都是在拐角另一邊甚至都看不到前方的狀況。
另一方面,則是坦克如果從拐角處出來時,第一時間就會在火箭筒的射程下。
為了能獲得更好的視野及不讓其它建築擋住火箭筒的射界,舒爾卡還下令爆破了兩幢建築,接著再在天台上、窗戶前堆幾個沙袋,一個個很好的掩體就構築好了。
然後在街道另一頭幾百米外再隱藏上兩輛坦克並拉上電話線,一道防禦就佈署好了。
這兩輛坦克大多是“瑪蒂爾達”。
舒爾卡不得不承認,“瑪蒂爾達”雖然有諸多缺點,但有時還是很好用的。
所以,有句話說得對,沒有無用的裝備,如果無用只是因為沒有把它用在對的地方。
比如“瑪蒂爾達”,其厚重的裝甲這時就很有用。
德軍炮火無法將其擊穿……當然,“瑪蒂爾達”的坦克炮也無法擊穿對方。
但這並不是什麼問題。
因為“瑪蒂爾達”的任務是對付敵人步兵和吸引注意力,至於德軍坦克,那就交給火箭筒了。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德軍進攻。
首先上來的是德軍步兵。
他們是德軍的先頭部隊……由於街道建築太多,一幢連著一幢,誰也分不清哪幢裡有敵人,也不知道敵人防線的位置,於是需要用一些步兵試探。
這些德軍步兵很小心也很專業,他們端著步槍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比如敞開的門、倒塌只剩下半段的牆體,還有雕像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互相掩護著朝前跨進。
後頭則是坦克的馬達聲,聽聲音舒爾卡就知道那是“三號”坦克。
“放步兵過去!”舒爾卡下令:“讓坦克對付他們!”
“是!”通訊兵低聲應著,就用電話將命令傳達了下去。
收到訊息後兩輛“瑪蒂爾達”坦克就一左一右的緩緩從藏身的建築裡開了出來……一開打就暴露坦克的位置似乎並不明智,但這也恰恰是舒爾卡希望的。
此時不管是蘇軍還是德軍,其注意力永遠是放在坦克上。
因為它是最危險、威脅最大的裝備。
果不其然,德軍步兵的注意力第一時間就坦克吸引,於是他們在隱藏自己的同時緊急召喚後方的坦克。
開上來的果然是輛“三號”坦克,它緊貼著拐角的建築拐彎,甚至都將建築突出的牆角撞得粉碎。
這個動作證明了德軍坦克乘員的實力……它是為了不將自己的側面裝甲暴露在敵人的炮口下。
“三號”坦克的側裝甲只有32MM,而且基本沒有傾角,所以即便對手只是40MM口徑的小炮,德軍坦克手也不敢大意。
接著只聽“轟”的一聲,“三號”坦克率先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