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很要命了,因為德軍靠人力投只有20米的距離。
雖然看起來相差不大,100米與20米,差距也就是短短的80米。
但是從戰場混過來的他們都知道,實戰中有時就是一點點射程的問題就可能影響整場戰役甚至戰爭。
比如步槍從前裝到後裝的轉變,就使使用前裝槍的部隊遭受到的幾乎是屠殺。
再比如從滑膛槍到線膛槍的過程,又是一面倒的血淋淋的結局。
而現在卻是敵人佔據了射程優勢,至少從反坦克裝備來說是這樣。
軍官們沉默了一會兒,就說道:“所以,我們認為應該盡力避免與俄軍坦克部隊打近戰,只要保持一百米的距離,我們的坦克就是安全的!”
如果舒爾卡聽到這些分析,他只怕會感嘆一下德軍的素質。
火箭筒這玩意對於現代人來說一點都不新鮮,能知道這些效能很正常。
但是,對於從沒接觸過火箭筒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的德軍,根據戰場上它的表現就猜得八九不離十,還真有些不容易。
甚至德軍選擇的戰術都是正確的……不與敵人坦克部隊近戰,至少保持一百米的距離等等。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點,火箭筒可以說是巷戰神器,尤其是在反坦克方向,即便是現代先進得多的坦克在巷戰中往往也逃不開火箭彈的“魔爪”,就更別說是這時代的坦克了。
不過這似乎也不能說是“忽略”,因為他們得到的資料就是火箭筒依靠坦克的掩護髮起攻擊,另一方面是這時代純步兵對陣坦克那幾乎可以說是噩夢,於是他們想當然的以為蘇軍依舊會選擇坦克掩護火箭筒作戰的方式。
第六裝甲師自信滿滿的開往特維爾,在路上他們還花了點時間將有關敵人新裝備的訊息及推斷的東西向各坦克兵進行傳達。
一個多小時後,他們終於趕到了特維爾,與第29步兵團會合,然後就迫不及待的向特維爾展開進攻。
之所以要“迫不及待”,是因為德軍軍官有另一個判斷:如果始終要與敵人保持一百米以上的距離,同時還是巷戰,那麼最好選擇在白天與敵人作戰。
原因就不用多說了,夜裡坦克很難做到與敵人保持一百米的距離,五十米外能看清敵人就不錯了。
另一方面,則是坦克對外感知能力很差,而步兵卻並非如此。
因此,德軍軍官有理由相信,如果選擇夜戰的話,德軍坦克將會是敵人“新式裝備”很好的目標。
這判斷同樣也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正確的。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白天時間很短……前前後後拆騰一下,屬於白天的七小時裡已過去一半了。
也就是說,如果德軍想要在白天將近衛坦克第1旅擊敗,就必須儘早展開進攻。
蘇軍,則在特維爾大橋附近分散開來。
他們已經從空軍偵察機那得知德軍有裝甲師趕往這裡,於是將部隊尤其是火箭筒分散到建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