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特維爾的戰鬥很快就打響了。
就像舒爾卡說的,蘇軍首先做的事就是將分佈在河對岸的房屋炸燬。
這一點對蘇軍來說並不困難,即便蘇軍步炮協同不好炮兵觀察員素質也不足,但房屋沒腿不會走,然後就是用多少炮彈和炸彈的問題。
不過羅科索夫斯基嫌進攻速度慢,派出了飛機進行轟炸。
關於這卡圖科夫不由疑惑的問了聲:“我們不是有三天時間嗎?”
“情況有變,卡圖科夫同志!”羅科索夫斯基說:“敵人正在有計劃的向特維爾撤退!”
“他們的元首不是不讓他們撤退嗎?”卡圖科夫疑惑的問。
這對蘇軍早就不是秘密了,在此之前就有德軍忍受不了嚴寒向蘇軍投降,另外還有被蘇軍抓到的俘虜,他們的供詞都是希特勒不準德軍撤退。
“我們也是這麼認為的!”羅科索夫斯基回答:“所以最高統帥部才以為有三天的時間進攻特維爾,但現在看來事實並非如此!總之,越早拿下特維爾越好!”
“是,羅科索夫斯基同志!”卡圖科夫回答。
其實這是德軍將軍們的暗渡陳倉……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希特勒雖然嚴令部隊不準後退一步,但在前線作戰的將軍們深知如果真不準後退一步的話德軍就要完蛋了。
於是,前線的德國將軍包括第四集團軍司令庫比勒在內,都在利用蘇軍的進攻做隱性撤退。
簡單的說,就是在戰報中誇大蘇軍在某部位的進攻。
比如特維爾,如果說進攻壓力的話現實只有一個坦克旅,但庫比勒就報告:“至少有一個機械化軍,很明顯,敵人是想突破特維爾截斷我軍退路!”
“我們還有預備隊嗎?”希特勒問。
“是的,還有一個裝甲團!”庫比勒回答:“但俄國人正在全面進攻,過早投入預備隊會使我軍十分被動!”
“那麼,就讓其它方向的部隊趕來增援!”
“是,元首閣下!”庫比勒答。
於是,名為增援實際上卻是在撤退,因為事實就是前線的部隊被往後調了。
這其實是德國將軍們的一種指揮風格,尤其是國防軍的將軍們……他們中相當一部份人其實不太聽希特勒的話而更願意按自己的想法指揮戰鬥,所以希特勒不太信任國防軍也是有道理的。
現代有許多人認為,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戰敗後是因為希特勒“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才沒有全線崩潰。
事實恰恰相反。
希特勒“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在蘇軍開始反攻之前就下達了。
真正讓德軍保住防線的……
一方面是德國將軍們“陽奉陰違”且戰且走,沒有撤退實際上卻在逐步撤退。
另一方面,則是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損失慘重後繼乏力。
要是真像希特勒命令的那樣“一步不許後退”,其結果必然就是全線崩潰。
當然,羅科索夫斯基等人並不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