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火箭筒就進行了試射。
卡圖科夫將卡拉什尼科夫和西索伊也叫到了現場,畢竟這也可以說是一次試驗,如果成功的話還需要他們對其進行仿製,所以他們的參與當然是必要的。
“我們把它稱作M1火箭筒!”斯金奈從箱子裡取出一個形狀怪異的東西。
之所以說它“怪異”,是因為它與舒爾卡印像中的“巴祖卡”有些不一樣,比如有左右兩個擋板和前端。
斯金奈將火箭筒舒爾卡揚了揚,比劃著介紹道:“這是肩託,我們在裡頭裝了兩節電池,它可以為火箭彈點火然後發射出去,就這麼簡單……”
說著斯金奈就將火箭筒扛在肩上,他的助手則取出火箭彈將其從後方裝填進火箭筒。
“兩人就可以輕鬆完成操作!”斯金奈說著就將火箭筒對準六十米外的垂直鋼板,然後一扣扳機。
“啾”的一聲,火箭彈直奔鋼板而去然後炸出一團煙霧。
煙霧散盡,卡圖科夫和舒爾卡幾個人上前觀察,吃驚的發現上面居然有幾道不規則形狀的穿孔。
“這是多少厚度的鋼板?”卡圖科夫問。
“80毫米,卡圖科夫同志!”西索伊瞪大了眼睛回答,這穿甲能力已經遠超他的預期了……在此之前他根本就無法想像,這樣一枚60MM口徑的小炮彈居然就能穿透80毫米的裝甲。
“它的彈頭使用錐形裝藥技術!”斯金奈解釋道:“命中目標時會射出高溫、高壓的金屬射流,就是這股射流能穿透坦克裝甲……”
“它能穿透多厚的鋼板?”卡圖科夫問。
“100毫米左右!”斯金奈回答。
“把鋼板換成100毫米!”
其實不是換鋼板,而是所有人換了一個場地……鋼板早就在另一個地方等著了。
然後斯金奈又發射了兩枚火箭彈,這回有些尷尬,兩枚火箭彈都沒能命中目標。
“就像你們看到的!”斯金奈說:“它的命中率較低,而且很容易受到風力的影響……這也是它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斯金奈一邊說一邊再次舉起火箭筒,然後“啾”的一聲,這回命中了目標。
100MM,完全穿透。
卡圖科夫和西索伊等人不由目瞪口呆。
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要知道此時德軍的“三號”坦克也只有47MM的裝甲厚度,雖說命中部隊往往有傾角,但100MM的垂直穿甲能力用於對付“三號”已足夠了。
“它有什麼缺點嗎?”卡圖科夫問斯金奈。
“就像我說的……”斯金奈回答:“它的精度較低,其它的就無從得知了,因為還沒有經過測試!”
“我認為這不是問題!”卡圖科夫拿起火箭筒打量了一下。
這話的確是說對了,蘇軍的裝備通常都精度的要求不高,他們認為數量可以解決精度的問題,就像“喀秋莎”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