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方面來說,“四號”在這種坦克戰中是被作為高階炮灰使用的,原因是其短管炮的穿甲能力較弱,即便是在100米以內擊穿T34正面裝甲都有困難,而想要衝進敵人坦克群100米的距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時炮手根本就不需要瞄準,只需要將炮管對準目標然後開火就基本沒有打不中的。
另外就是“一號”、“二號”坦克,它們被作為次級炮灰,也就是擋在前方吸引敵人的火力。
主力部隊,則毫無疑問的是“三號”坦克。
兩百米……
“三號”坦克總算是接近了可以開火的距離。
施羅德少將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此時的第79師還有67輛“三號”坦克,如果這些“三號”坦克能衝近T34並與它們近身“肉搏”,那麼德軍就能憑著數量上的優勢開啟缺口突破重圍,甚至是反敗為勝。
(注:卡圖科夫在正面只佈置一個坦克營,另一個坦克營佈署在兩翼實施包抄,施羅德少將此時看到的只有一個坦克營四十餘輛坦克)
於是,施羅德少將在步話機裡幾乎是歇斯底里的催促著:“把你們的油門踩到底,最快的速度,不要給敵人任何擋住你們的機會!”
“三號”坦克群也正是這麼做的,就運算元彈像雨點似的打得裝甲“鏗鏗”作響,雖然前後到處都是被敵人摧毀的坦克殘骸,但他們依舊緊緊盯著前方的T34用最快的速度前進。
這其中就包括米利爾少校。
不久前的他還以為這場戰鬥將會是一場“輕鬆的勝利”,就像他對部下說的:“我們將用敵人的屍體和鮮血告慰昨晚犧牲的戰友和被炸燬的坦克,當然,還有那些揹著炸藥的狗!”
但是,局勢轉變得太突然了。
前一秒德軍還在追擊蘇軍,下一秒米利爾少校就意識到整支部隊都陷入蘇軍的包圍,也就是說報仇無望。
不僅報仇無望,就連他們也很可能成為犧牲品。
然而,米利爾少校還是堅守著自己的崗位,他決定帶領自己的部下戰鬥到最後一刻,無論結局如何。
“堅持住!”米利爾少校一邊透過潛望鏡觀察前方一邊下令:“堅持住……沒我的命令不許開炮!”
此時正是關鍵時刻,他必須等坦克進入有效距離100米時才開火。
所以,米利爾少校緊張的估計著敵人坦克與自己的距離……這是由敵人坦克在潛望鏡中的大小計算出來的,距離越近目標就越大。
所以,有經驗的坦克指揮官都會熟記敵人各種裝甲車輛的長、寬、高等資料,因為由這些資料與潛望鏡內看到的大小比值可以迅速的計算出與目標的距離,這是戰場獲勝的關鍵。
“準備……”米利爾少校下令。
眼看就要闖進一百米了,米利爾少校的心跳不由加快。
可就在這時,米利爾少校眼前一黑,坦克就墜入一個深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