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將同志!”舒爾卡說:“首先,我認為我們在炮兵的使用上應該有些變化!”
“炮兵?”這讓朱可夫甚至加夫裡洛夫少校都有些意外。
朱可夫以為舒爾卡說的應該是步兵或是坦克方面的。
“炮兵有什麼問題嗎?”朱可夫問。
“我注意到在我們的編制裡是一個步兵師配屬一個或兩個炮兵團!”說到這裡舒爾卡停了一下。
“是的!”朱可夫點了點頭。
這種編制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現代的步兵師也都配有炮兵團,因為步兵作戰、機械化部隊作戰都需要炮兵支援。
問題就在於……
“恕我直言,大將同志!”舒爾卡說:“我軍部隊指揮官普遍經驗不足,缺乏指揮多兵種作戰的能力,我軍基層炮兵訓練也同樣不足,這造成的問題就是炮兵無法或很難在部隊中發揮作用!”
朱可夫眼神裡略帶吃驚的望著舒爾卡:“我也是這麼想的,舒爾卡同志。我們正打算將一部份炮兵收歸方面軍統一指揮!”
有句話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沒有哪種編制或是哪種制度會適合所有軍隊。
對於軍事素質好、指揮經驗豐富的部隊來說,為其配屬炮兵當然更好、更靈活。
但如果在其指揮能力之外,那麼配屬炮兵不僅不能帶來好處反而還會是沉重的負擔,因為有許多後勤及炮兵的安全及步炮、步坦等協同需要考慮。
尤其是被壓縮至莫斯科附近較小空間進行防禦戰的時候,各師的炮兵因為協調不力在後方毫無意義的來回撥動,有時就是兩個師的炮兵團互換下的位置,對整體佈署毫無影響,卻耗費了大量的運力並增加了危險。
如果由方面軍統一指揮就不會出現這類問題。
更重要的還是,如果將炮兵集中使用還能在某種程度上抵消炮兵訓練不足的缺陷…一個炮兵團幾十門炮想要覆蓋指定目標很困難,即便是發射同樣數量的炮彈多次射擊,目標也可能已經轉移了。
但如果幾個炮兵團上百門火炮同時開火,命中的慨率顯然就大得多。
“很有見地,舒爾卡同志!”朱可夫說:“然後呢?”
“在防禦上我認為也有些問題!”舒爾卡說:“其它方向我不清楚,但從南部比如圖拉一帶的部署……我軍處處設防平均佈署兵力,無法及時準確的判斷出敵人的主攻方向,這使我軍處於被動狀態!”
這其實就是之前所說的“進攻優勢論”,處於防禦一方普遍存在這個弱勢,這當然不能怪朱可夫。
“這使敵人可以用少量的兵力在正面牽制我軍主力!”舒爾卡說:“然後集中主力以多打少從某個部位突破並穿插至我軍防線後方的交通重鎮……我們在圖拉的戰鬥就是一個例子!”
“你說的對,舒爾卡同志!”朱可夫皺起了眉頭:“我們的部署雖然面面俱到,但完全無法抵禦敵人集中於一個方向進行突破時的強大火力,最終結局就是戰線被突破、部隊被分割、包圍,進而被逐個殲滅。這種情況甚至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重複上演,可是我們又能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分散防禦?猜測他們會進攻哪個部位?不,這都行不通!”
的確行不通。
分散防禦就意味著到處都是漏洞,那就相當於引狼入室。
猜測敵人的進攻方向……這隻能寄希望於運氣了,甚至敵人還有可能隨時變更進攻目標,想準確估計顯然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