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雨綢繆方面,智人公司永遠不會放鬆。
當然卡爾團隊研究的發動機,對於太陽系內部的交通,也有非常大的提升。
米高揚看到測試沒有什麼大問題,便讓卡爾團隊再接再厲,他則去另一個專案考察了。
試執行了17個小時之後。
突然測試系統彈出一條警報。
[檢測到中子吸收層出現區域性劣化……]
卡爾眉頭一皺:“繼續測試。”
然後他帶著幾個同事檢視中子吸收層的劣化情況。
一個研究員有些無奈的說道:“劣化速度比預測的模型快了很多,如果按照這個劣化速度,估計整個中子吸收層只能堅持30~40天,就必須更換新的。”
“你們怎麼看?”卡爾轉過頭向其他人詢問道。
等離子體流體力學研究員黃曉宇仔細翻看著資料,他看到劣化並不是全面的,而是區域性一個個小點,這說明中子流的極度不規律。
他再次輸入一部分資料,將其代入等離子體執行模型之中,很快就分析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原因。
黃曉宇滿臉不可思議:“月球引力?竟然是月球引力?”
“引力?”卡爾也非常驚訝。
在模型的模擬分析之中,可以清晰看出磁場束縛之中的核聚變防禦過程,其噴射出來的高能中子,在月球引力的干擾下,出現了混亂。
這種混亂非常麻煩,因為這個混亂會導致高能中子區域性分佈不均勻,從而讓一部分中子吸收層迅速劣化。
“要怎麼辦?”
“我們沒有目前高效的引力調節技術,除非去外太空測試。”
“外太空其實也沒有辦法完全避開引力的干擾。”
一眾研究員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
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其實只有兩個。
一個是採用更厚的鋰碳奈米層。
另一個,則是調整磁場,讓核反應更加均勻,從而讓噴射出來的中子更加平均。
增加鋰碳奈米層的厚度,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是其實是非常麻煩的。
因為卡爾團隊在設計這個方案的時候,考慮到了核聚變反應過程中產生鋰碳數量,結合鋰碳奈米層的使用壽命。
70天左右是一個最佳的數值,剛好核聚變反應過程中,新生的鋰碳元素剛好足夠彌補鋰碳奈米層的元素。
倒不是鋰碳奈米層之中的鋰碳元素消失了,而是這些元素有很大一部被轉變成為了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的鋰碳是不能作為中子吸收層材料的。
因此現在最好的方案,其實是調整束縛磁場和加速尾場,讓其可以讓核聚變反應更加均勻,這才是治本的方案。
不然到了跨行星系的星際航行,這個問題會因為資源貴乏的環境,被迅速放大。
只是調整磁場束縛模型和尾場加速模型,需要因地制宜,因為宇宙之中,各個點的引力都是存在細微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