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實驗室內。
李青葉透過基因記憶錄入裝置,將準備好的相關知識,一點點錄入實驗細胞的基因之中。
這個基因記憶錄入裝置的原理,其實就是在弄清楚基因是如何記憶資料之後,研究出來的衍生技術。
十幾個相關的實驗室,透過基因編碼技術研究出了,解碼技術和錄入技術。
不過比起基因記憶解碼技術,基因記憶錄入技術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眼前李青葉遇到的問題。
幾個助手操作著裝置,但僅僅是10g的內容,錄入速度卻宛如龜爬一般緩慢。
李青葉看到螢幕上的今年進度條,臉上並沒有著急的神色,因為這在他的意料之中。
基因記憶錄入和透過生物晶片的腦細胞互動交流,這是不太一樣的兩種模式。
】
生物晶片和腦細胞的互動交流,原理是基於腦電波和神經元訊號傳遞,這種傳遞存在快速、模湖、可遺忘的特點。
而基因記憶錄入,會改變一部分基因序列,這是從根本上錄入,基本不會遺忘,除非負責記錄資訊的基因序列被破壞了。
李青葉將這種負責記錄資訊的基因,稱為“記憶基因”。
通常情況下,這些記憶基因會被安置在基因序列中的隱性基因之中。
事實上,人類和很多動植物一樣,其基因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看似沒有用途的基因,這些基因在人體中,一般情況下是不產生效果的。
不過經過智人公司科研人員的大量研究,人類基因的基本情況,已經被摸清楚了。
人類基因可以分為顯性基因、隱性基因,兩者比例分別是35%~37%、63%~65%。
其中記憶基因絕大部分都是隱性基因,是顯性基因的記憶基因,只佔3~9%左右。
這種現象,導致人類對一些動物或者物品,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
其實這就是遠古時期的一小部分祖先記憶,處於被啟用狀態的體現。
人類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弱。
而其他動物中,比如大象、候鳥、鯨魚之類,它們的記憶基因處於顯性狀態的比較多,因此可以獲得比較多的記憶。
其實這是進化的選擇。
人類之所以拋棄這種基因記憶的傳承,原因在於人類發展出了語言。
而動物之間雖然有簡單的聲音交流機制,但是它們很難透過聲音,將很多資訊傳遞給下一代,只能靠基因記憶傳承。
兩者各有優勢,也各有弊端。
基因記憶傳承優點是知識固定,不需要手把手教,增加了幼崽的成活率;缺點是基因傳承並不是百分百的,會出現記憶丟失的情況,而且基因記憶會形成本能反應,還只能一脈相承,另外傳承記憶的資訊也是非常有限。
語言和文字傳承的優點是資訊密度比較大,資訊載體可以脫離生物本身,還可以一對多傳承;缺點就是幼崽培育週期太長,幼年期無法獨立捕獵和生活,如果沒有上一代的保護和教育,成活率太低了,就算是勉強活下來,也會退化成為野人。
李青葉要的基因記憶傳承,可不是動物那種原始模式,而是要剔除一些缺點。
比如資訊密度太小、記憶丟失、記憶模湖、錄入速度太慢的問題。
“董事長,錄入完成。”
李青葉看了一眼時間,用了3小時24分鐘,才將10g資料錄入記憶基因之中,他搖了搖頭:“太慢了,看來必須改進錄入方式。”
至於為什麼不使用生物晶片和腦細胞的互動交流方式,將資訊錄入記憶基因之中。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生物的腦細胞的記憶,不會百分百被記憶基因收錄,這就是模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