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三星重工卻要向法蘭西的GTT公司,支付1000萬美刀左右的專利費,這不是一次性買斷,而是一艘LNG船都要支付相當於訂單價格5%左右的專利費。
這筆專利費還不得不支出,畢竟GTT公司的天然氣低溫圍護系統技術,就是當前LNG船的核心技術,任何船企要造LNG船,又要在全球營運,那這筆錢只能乖乖繳納。
現在當另一條技術路線擺在眼前,難怪三星重工、現代重工、大宇造船等船企會如此重視了。
“李總工程師,那種儲氣材料可以仿造嗎?”
“抱歉,我和材料實驗室那邊討論了半個多月,材料實驗室那邊表示無法大規模量產。”李暢泰表情有些沮喪。
樸曉英眉頭一皺:“為什麼無法大規模仿造?是使用了特殊原材料?還是稀有元素?”
但是李暢泰接下來的話,卻讓樸曉英的心拔涼拔涼起來:
“從材料分析結果來看,這種儲氣材料是一種生物奈米結構形成的新材料,如果是實驗室級別的復刻,我們可以造出相類似的奈米結構,問題是無法量產,特別是低成本的量產。”
樸曉英回憶了一下商業調查部門的情報,發現呂宋、洪沙瓦底、暹羅等地的應用場景,確實可以看出這種儲氣材料的生產量非常大。
智人公司生產的儲氣材料,不僅僅應用在甲烷運輸船上,還有港口和各個城市的大型甲烷儲存罐、甲烷發酵廠的大型儲存罐、汽車的車載儲氣瓶、火力發電廠的大型儲氣罐、居民日用的小型儲氣瓶、應急發電的儲氣瓶之類。
如此龐大的生產量,如果生產成本太高,顯然不會這麼快投入商業應用之中。
“以我們在實驗室仿造的儲氣材料,其的生產成本大概在每立方米273萬美刀左右,哪怕是大規模生產,每立方米的成本也很難降低到50萬美刀以下。”
聽到這個成本,樸曉英直接死心了。
按照LNG船十幾萬立方米運輸量,如果要改用新型儲氣材料,那大概需要二十萬立方米。
別說每立方米50萬美刀了,就算是每立方米5萬美刀,三星重工都玩不起。
他們是為了賺錢,而不是做虧本生意。
儲氣材料如此高的仿造成本,註定了三星重工等一系列造船廠,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自己仿造儲氣材料。
但樸曉英卻看到了巨大的危機。
現在新呂宋造船公司的甲烷運輸船,已經在東南亞和錫蘭洋成群結隊出現了。
根據國際船務機構的資料顯示,目前新呂宋海運公司旗下一共有173條甲烷運輸船,雖然絕大部分都是兩用運輸船和排水量2萬噸左右,但其總噸位已經突破了530萬噸。
更何況在樸曉英看來,那種兩用運輸船的威脅度反而更加高。
畢竟三星重工生產的LNG船,去西亞運輸天然氣的時候,去的時候肯定只能空船過去,空船前往目的地,那在這五六千公里的路程上,基本就是在空耗。
而新呂宋海運公司的船隻,卻可以運輸大量商品過去波斯灣,然後再運輸甲烷回來。
這相當於一來一回,都處於運輸過程中,不存在空檔期,加上不需要低溫圍護系統,成本又下降了一大筆。
難怪樸曉英會如臨大敵,新呂宋的運輸成本優勢太明顯了,必然會對LNG船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壓力。
如果不能儘快解決這個問題,那三星重工在LNG船的業務,遲早要完蛋。
其實三星重工已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本來三星重工計劃在今年九月份裁撤掉在華國的明州港三星造船廠,現在卻提前到了七月份,因為造船廠的業務少了一些。
樸曉英左思右想了半天,還是決定聯絡現代重工、大宇造船等企業的負責人,討論一下如何應對新呂宋的威脅。
謝謝各位親的支援(ω`,求訂閱、收藏、月票和推薦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