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X局X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個古老的故事——田忌賽馬!
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最終在三局兩勝的賭局中,獲得了勝利。
傳承至今時今日,倒也未必都是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而是根據對面出手之人,進行針對性的佈局。
比如諸葛正我派出蕭峰,少林一方派出玄苦,蕭峰還能全力出手不成?
縱然玄苦不願,但每一輪勝利,都代表五年封山、一成僧產、一百弟子,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出手。
另有一點,朝廷一方來的高手,數量比較少,能出手的只有十來個。
諸葛正我思慮一番,和無想僧、渡劫做了約定,朝廷一方後出手,但與此同時,少林可以不限制人數。
舉個例子:
少林一方可以直接派出三渡,諸葛正我則根據三渡的特點進行佈局。
當然,每人只能出手一次。
打到最後的時候,朝廷一方由於人數越來越少,會被人確定出手順序。
為了防止被人窺破虛實,必須在對戰過程中,提前進行這方面的佈局。
商議好了規則之後,眾人心知首戰務必打出氣勢,否則此後必受影響。
另有一點,諸葛正我蓄勢至今,怕是已經到了再而衰、三而竭階段,如何確認其是否枯竭,也是一個難點。
諸葛正我先出手,固然可以獲得部分優勢,卻也被人兌子,若是繼續選擇蓄勢,或許真的再而衰、三而竭。
雙方互有算計,互有權衡,無想僧思慮一番:“首戰便由老衲來吧!”
無想僧雙手合十,四周的空氣似乎一下子被無想僧的手掌吸盡,原本壓抑至極的氣機,半點都沒有剩下來。
方才眾人對峙,諸葛正我連連催動氣機,好似烏雲籠罩在眾人心頭。
此刻無想僧強招出手,把諸葛正我的氣機消弭,邀戰之意顯而易見。
一來自身武功高深,無想十式精妙莫測,面對諸葛正我未必沒有勝算,若能取勝,便拿下了勝利的基調。
即便沒能取勝,諸葛正我也會消耗大量精力,此後指揮佈局作戰,怕是也會精力衰竭,有心無力。
諸葛正我感覺到邀戰之意,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卻已笑翻了天。
他已經猜到無想僧的想法。
無想僧只想著,這裡最有領導力的是諸葛正我,畢竟他的經驗最豐富。
但若說了解對手,根據對手的武功做出佈局,李瑾瑜則當仁不讓。
先知優勢!
天子望氣術!
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天下絕沒有任何一人,比李瑾瑜更擅長田忌賽馬!
諸葛正我緩步上前。
不說一句話。
因為沒什麼好說的。
這兩個武林中的頂級高手,彼此都輩分極高,都手握重權,門人弟子各有成就,對於佛理均有深厚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