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總是在自己的糞堆上稱英雄。
——英格蘭諺語
1949年9月25日,中央政權在剛剛獲得解放的甘肅省臨夏縣、和政縣、寧定縣和永靖縣撒爾塔人聚居的地區分別設立東鄉自治區,使撒爾塔人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了官方的認可。
在東鄉的韓則嶺村,阿巴斯的後人馬海德老人是撒爾塔人的頭人。他驚愕地發現,紅漢人解放軍來了既不搶糧食,也不抓壯丁,更不強迫差役,而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給窮人,把祖祖輩輩受人歧視和白眼的撒爾塔人當作了這塊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於是,他的心中逐漸打消了對解放軍的顧慮,和老阿奶商量了一下,
便主動把解放軍幹部迎到了自己的家裡,端上熱呼呼的茶水和散發著香味的東鄉雞塊,請解放軍品嚐。
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權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且透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
後來,民族區域自治又明確載入憲法,成為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西寧以後,在大街上設立徵兵站,廣泛徵召青壯年參加解放軍,充實肩負著解放全中國的革命隊伍。
在西寧電業公司工作的鞏連朝跑到大街上看新鮮,發現解放軍官兵對老百姓的態度和藹,不欺壓老百姓,為老百姓做好事,受到了老百姓的熱情歡迎。他在激動之下跑到徵兵站,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前往青海西部消滅國民軍隊的殘部。
1950年,朝鮮發動了“解放南朝鮮,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由於朝鮮半島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需要防止紅色革命的不斷蔓延,美國聯合十幾個國家打著聯合國軍的旗幟,進入朝鮮半島,支援南朝鮮打擊朝鮮人民軍。戰火一直延綿到了中朝邊境。
朝鮮領導人緊急求助中國援助。
唇亡則齒寒。歷史上,朝鮮長時間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遇到國內動亂或者外敵入侵,都會求助中原王朝。例如大明萬曆年間,朝廷出兵與侵犯朝鮮的倭國展開了三次大的戰爭,保衛了朝鮮的國土和王室。
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即整編隊伍,組成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0月19日,鞏連朝隨著部隊的調遣進入了朝鮮境內的新義州。
他跨過鴨綠江大橋,聽到在朝鮮一側守衛大橋的一名戰士說著一口青海方言,忍不住上前問道:“你是青海人?”
那個戰士說道:“是的。聽口音你也是青海人。瑙叫陳小山。你呢?”
鞏連朝回答道:“瑙叫鞏連朝,樂都人。”
鞏連朝對在萬里之遙的異國他鄉遇到老鄉感到非常高興。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陳小山以後會成為自己妹妹鞏夏荷的丈夫。
同月,在臨夏地區,甘肅省根據國家頒佈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把臨夏城東部的分散在4個縣裡的東鄉自治區聯合起來,成立了相當於縣一級的東鄉自治區。
馬德海等眾多的撒爾塔老百姓感到歡欣鼓舞,真正感覺到新中國與自己的生活和命運息息相關,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新中國的主人了。他們參與革命活動和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也有人不解地說道:“為什麼要給這些野蠻的土人建立自治區?這不是給他們創立獨立王國嘛!”
新政權的工作人員耐心地解釋道:
“這是我們黨的光輝政策,是公平對待少數民族的英明做法。舊社會,反動階級壓迫廣大勞動人民,少數民族受到的壓迫尤其深重。我們建立新社會就是要解放全國各族人民。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有以下幾大益處:
第一,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民族區域自治是以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
第二,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實現。
第三,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第四,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但是,也有不少人對此疑慮很深,抱著觀望的態度等著看看以後實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