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絕對信任構建需要數年。
而信任崩塌往往只在一瞬之間。
一旦嫌隙產生了,就在人心種下了邪惡的種子。
機緣合適,這種子便會無限生長。
如果說反對小皇帝臨朝親政讓叔侄二人有了嫌隙。
那太皇太后薨逝就是底肥,寧王造反就是追肥。
鄭王爺本不想管鍾寧之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畢竟,現在皇帝已經產生了懷疑和猜忌。
鄭王爺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夾著尾巴做人。
但聽到寧王謀反獲罪,鄭王爺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
這才有了聽鍾寧繼續說下去的動機。
“把狀紙呈上來,本王倒要看看,這小皇帝對謀反之人如何處置?”鄭王爺從水袖裡拿出一副眼鏡,支起身來。
“王爺,卑職給您唸吧,您這眼本來就不好!”賬前武將見狀忙說道。
“還是本王自己看吧,你認識的字恐怕裝不滿一籮筐!”鄭王爺接過狀紙笑道。
“王爺,草民讀過幾年書,這是草民自己寫的狀紙,草民長話短說吧!”鍾寧掙開士兵的阻擋,叩首道。
聽完鍾寧的慷慨陳詞,鄭王爺大致也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張師賢枉讀聖賢書,居然如此膽大包天,陷害忠良,侮辱官家貴女!
鄭王爺做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斷。
但僅憑一面之詞,鄭王爺沒有馬上說出自己的結論。那樣太過草率。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這事還需要雙方對質才能知道真假。
假如這個小兄弟所言非虛,那我也算為國家挽回了一大筆損失。
前線將士浴血奮戰,軍費也有開源,小皇帝也不至於逼我太甚。
想到這裡,鄭王爺拿出令牌說道:“王參將,本王命你帶一隊人馬,速速去崇陽縣打探案情,如若這位小兄弟所言屬實,你等將這張師賢捉來見本王!如若負隅頑抗,格殺勿論!”
鄭王爺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但覺得萬一所查非實,鍾寧的小命也難保了。
鄭王爺在王參將出發之後,就飛鴿傳書一封。
這書信目的有兩個:一是給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錦衣衛千戶王談大人核實情況;二是重金聘請潛伏在崇陽的剩餘潛龍衛出手相助。
為啥不是直接命令呢?開什麼玩笑?
假如鄭王爺直接吩咐,隨便一個潛龍衛心生不滿反水,向皇帝風聞奏事,就夠鄭王爺喝一壺的。
好在誰都不會給錢過不去,所以重金聘請是最保險的。
所謂潛龍衛,就是潛伏在民間的錦衣衛。
但他們平時不領朝廷俸祿。
只是朝廷有任務徵召,才有活動經費和出工補助。
可以這麼理解,這是錦衣衛界的臨時工。
錦衣衛千戶及以上可以世襲。
在大明,潛龍衛假如攢夠了足夠的錢。
也可以花錢捐個錦衣衛百戶噹噹。
百戶是錦衣衛可以捐的最高職位,千戶以上就要靠升遷和皇帝封賞了。
假如再努力點,混到千戶,爵位就可以世襲罔替了,福廕子孫了。
在大明朝,有的潛龍衛是獵戶,有的潛龍衛甚至是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