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也先再一次迴歸到了一個合格的軍事統帥的角色上,他相信,大明二十萬大軍被滅,即便是強大如明朝,也要傷筋動骨,只要付出一些犧牲死亡,大明京師指日便可攻破。
恢復大元的天下,終將在自己手中完成!
進攻大明京師!!!
在短暫的修整後,也先集中所有兵力,開始向京城進發。
宣府和大同其實是進攻京城的最後一道屏障,只要開啟這兩道門戶的任何一座,便可揮軍直逼京師。
但是也先也明白,想要拿下這兩座城中的任何一座,短時間內都無法完成,而且還會損失慘重,時間拖得越久對他越不利。
於是,被冷落的喜寧再一次看到了機會,再次獻上了邊防防禦詳情。也聞言大喜,重重的賞了喜寧。然後,便直接繞過這兩座讓他恨得牙癢癢的大城,以另一個方向打通通往京城的大門。
紫荊關,原本是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征,征討也先的目的地。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一日,也先率領所有精銳兵力,在小太監喜寧的指引下,繞過其餘關卡,向紫荊關揮師挺進。
當然,他不會忘記帶上朱祁鎮,雖然朱祁鎮此時已經不是皇帝,但畢竟成了太上皇,多少還是有些用處的。
數十里外的紫荊關廖無人煙,看起來死氣沉沉。
此時的紫荊關儼然成了一座空城,紫荊關守將孫祥隨著新皇帝朱祁鈺特使的到來本該戰死的命運被改寫。
話說起來,這個孫祥也是個死腦筋,哪怕是見到了皇帝的聖旨讓他帶領所有守關官兵棄守紫荊關,退入京師另有安排他依然不退,要誓死守衛紫荊關。沒辦法前來宣旨的衛士直接將其給綁了,然後奪了他的兵權,帶著紫荊關所有官兵退入京師去了。
紫荊關同樣是京城的門戶,此關被破,預示著整個京師都將暴露在敵方的鐵蹄之下。
朱祁鈺為何不向此處曾兵,反而棄守呢?
這也正是紫荊關守將孫祥心中的疑惑,但是前來宣旨的特使可沒有說是為什麼,所以孫祥打死都不願棄守紫荊關,還大罵朝中大臣和新登基的皇帝都是腦子有病了才會允許下令放棄紫荊關。
罵歸罵,他也改變不了朱祁鈺的決定。
棄守紫荊關自然是朱祁鈺和于謙等人商量後作出的決定,這是一種策略。
也先大軍以騎兵為主,來無影去無蹤,一味的防守根本就不是辦法,只有將其集中一處,然後組織優勢兵力來個大團戰,能全滅對方最好,即便是不能全滅,大量殺傷對方的兵力,也能短暫的解決眼前的困局不是。
畢竟此時的大明耗不起,也拖不起。
於是,便有了紫荊關棄守這一幕。
之所以選擇紫荊關,而不是大同和宣府,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因為歷史上也先就是從這裡強攻過來的,朱祁鈺為了讓歷史不至於因為自己的到來引發未來發生太多的偏離和改變,於是同樣選擇紫荊關作為也先大軍進攻京師的必經之地。
第二個原因則是前面也先接連在宣府和大同吃了虧,他自不會再回頭的。
所以,紫金冠如今是最好的選擇。
和歷史上不同,歷史上的紫金冠是被強攻佔下的,而今是主動棄守。
一個是被強攻而破,一個是自動棄守,其結果到底是不是如歷史上那般重現,就連朱祁鈺都心中沒底。
、、、、、、
也先的軍隊自然是十分強悍的,騎兵以猛虎下山之勢直撲紫荊關,幾乎就是半天的時間,先頭部隊便已經出現在了紫荊關前。
本以為會有一場惡仗要打的也先等人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不知所以。
大軍兵臨城下,出現在也先等人面前的不是曾經城門緊閉,大明軍將嚴陣以待的場面,而是城門大開,毫無防守,空無一人的紫荊關。
“這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