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在明朝來說算是妥妥的邊疆之城,這麼大點地方卻有兩個王爺,也真是奇特。
那是因為朱元璋最早設定藩王的初衷,就是想讓自己的兒孫們替南京的皇帝守天下。
嫡子坐天下,庶子分列邊鎮,拱衛中央,多麼美妙和諧的局面。
只是沒想到本該拱衛中央的藩王,把中央給拱了。
說起來這慶王,名朱臺浤,他在弘治十一年襲爵,他的祖上,是朱元璋十六子朱,此人封慶靖王,就藩地為寧夏。
而安化王名朱寘鐇,在弘治五年襲爵,他的祖上,也是慶靖王。
慶靖王生了六個兒子,長子這一脈,傳得就是正兒八經的慶王爵位,第四子安化惠懿王朱秩炵,傳得就是安化王這一脈。
按照宗族來論,現在的慶王那是本家。
但是按照輩分來論,現在的安化王是慶王的叔叔。
而之所以說慶王膽小,那是因為寧夏城裡的人,最是知道慶王兩點:
其一,害怕韃靼。因為寧夏地處邊鎮,韃靼人又常常從花馬池入關,所以他老是被嚇,每每被嚇就要在王府裡發脾氣。
其二,就是他那個叔叔安化王老是欺負他。現在的慶王軟糯,沒人當他是本家,老爹祖墳都被人扒過,這其實有些過分,但最後也沒什麼下文,安化王還常常以長輩的身份教訓他。妥妥的就是一倒黴蛋。
最最倒黴的是,歷史上的安化王最後還造反了!!
媽的,慶王知道的時候魂都嚇沒了!他倆就在一個地方,這要怎麼自證清白?!
但怎麼說呢,要說下場,慶王的下場好的多。
安化王造反以後,馬上就衝到他的府裡,王府財貨多嘛,怎麼會放過,慶王沒辦法,要說骨頭那是一點也不硬,只能以臣子之禮拜見了安化王。
但是最後清算安化王的時候,他竟然活下來了!因為大夥兒都相信他是被逼的!
嘉靖年間,還有人汙衊慶王謀反,嘉獎皇帝聽了滿腦門子問號:慶王造反?是覺得我像我那個堂哥一樣好糊弄嗎?
隨後下令清查,史書記載叫:臺浤他罪有之,無謀不軌事。就是說,這個傢伙其他罪是有的,但是不軌之事絕對不可能。
事後果然證明是被人誣陷。
但是這個倒黴催的,沒被查出來謀反,被查出來其他的一些罪過,比如他陷害過當地的守臣。
反正就是老實被人欺,也沒有什麼人幫他,反而是感覺誰都能欺負他,所以莫名其妙又給折騰了一頓,
最後嘉靖皇帝下令擼掉他的王位,但是不殺他,就給他一筆俸祿圈禁在王府裡。
但也不知怎麼的,或許這樣這傢伙反而安心了,一直活到了嘉靖三十年。
這就是命。
所以碰上這樣的王爺,先易後難,便不算什麼蠢笨的法子了。
柿子先挑軟得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