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陛下才是君王 (第1/4頁)

在藉由洛君薇送信,不多日,武曌便得到了洛蘇送來的一枚美玉,雖然洛蘇一句話都沒有說,但武曌卻知道自己果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政治的關鍵就在於站隊!”

這是二十多歲的武曌所品察出的道理。

在認為一切時機都已經準備妥當後,武曌悍然的向皇后寶座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當然,她現在只是一個召儀,雖然有天子的寵愛,但依舊缺乏有效的對付外朝的手段,所以她依舊要從天子李治身上下手。

而武曌早就選好了賽道,便是——為天子李治奪回皇權!

既然長孫無忌不願意還政,那便直接搶過來,

從皇后和太子開始依靠長孫無忌維持地位開始,只要長孫無忌一倒,皇后自然就會失勢,新的政治勢力,一定會將皇后和太子皮扒掉。

到了那個時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費勁去做什麼。

而奪權這件事的難點實際上在於,天子本身的想法。

長孫無忌是尚書左僕射,也就是事實上的首席宰相,而且是李治的親舅舅,還是開國功臣,凌煙閣第二,還是先帝所指定的顧命大臣,這一個個頭銜加在他的頭上,就如同一層層的光環,壓得李治喘不過氣來,他的性格本就闇弱,對長孫無忌有極大的畏懼。

但武曌卻不這麼想。

她幼年喪父,而後和母親姐姐被武氏那些叔伯兄弟趕出來,她進入宮中,受盡了苦,又苦熬了這麼多年,才算是苦盡甘來,她有極其堅定的心智,幾乎對大多數人都不曾有什麼敬畏。

先禮後兵。

武曌決定給長孫無忌一個機會,讓天子先示弱,此事和李治的想法一拍即合,他根本就沒有勇氣去和長孫無忌作對,所以他決定和長孫無忌商量,在過去的那些年中,所有人都習慣了這種相處模式。

但最終的結局,是非常失敗的,長孫無忌用一種強硬的態度,拒絕了李治想要立武曌為皇后的想法,當從趙國公府離開的時候,李治極度的憤怒,卻又覺得悲哀,而武曌……

……

皇宮之中,武曌正在欣喜的和洛君薇講這件事,她並不曾因為長孫無忌的反對而有多憤怒,反而正中她下懷。

洛君薇此刻手中的女史職位被卸下,轉而擔任另外一個女官職位,清教院祭酒,這是武曌上書設定在宮中,為皇子、公主們蒙學教導禮儀等的女官。

可以在宮中增設官署,從這裡就能看出武曌現在的權勢,在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皇后。

“長孫無忌太過狂妄,陛下很是生氣,憤怒是個好情緒啊,人只有在憤怒的時候,才會做許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

郡主,昨日我已經和陛下說過,要將雍國公擢升為司徒,英國公也將被擢升為司空,雍國公加尚書右僕射,英國公加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洛君薇聞言一愣,在如今的大唐,宰相只有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令、門下侍中,以及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幾種。

一下子為兩個凌煙閣功臣加三公職銜,而且同時真正拜相,而後緩緩肅然道:“陛下他敢?”

他敢反抗趙國公了?

武曌微微眯著眼,“長孫無忌惹惱了陛下,陛下感覺到自己就一層層的蛛網纏繞,幾乎難以呼吸,他奮力的想要掙扎,掙脫這層由長孫無忌以及他的同黨所編織的網,而雍國公和英國公就是能夠斬斷蛛網的利刃。”

洛君薇這些年身居中樞,對當前大唐的局勢洞若觀火,長孫無忌一黨,的確是有些太過於招搖,“兄長那裡,妾身找機會,和兄長聊一聊,但兄長可能,換皇后和宰相這種事情,關乎國朝大計。”

武曌笑著揮揮手,眼神頗為幽深,不知道望著何方,“不急,現在還不到最後時刻,還不用雍國公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出馬,現在需要的是一些打手,長孫無忌真的已經掌控了朝廷了?

妾身認為不是,一定有許多人都對長孫無忌不滿,而這些人中,有沒有能力卓越,能夠為妾身和陛下所用的呢?”

……

太極殿中,李治正在和洛君卓對弈,這些年洛君卓升官也很快,但他走的也是武官一道,眾所周知,武官一道,拜相不容易,而且就算是拜相之後,也基本上就是吉祥物。

畢竟沒有經歷過六部職務,也沒有經歷過弘文館、集賢殿等文職的鍛鍊,也沒有在地方任職政務,難以對朝政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且這些年,長孫無忌把持朝政,政事堂中,是他的一言堂,真的把洛君卓送過去,那完全是白白被壓一頭。

從別的身份上,洛君卓都不懼長孫無忌,但凌煙閣第一是洛玄夜,第二就是長孫無忌,這一點上,就讓洛君卓很是被動。

李治下棋下的有些心煩意亂,鬱鬱寡歡道:“紫陽,你說朕這個天子做的怎麼就這麼難呢?

自古以來還有比朕更憋屈的君王嗎?

朕就連立一個自己喜歡的女人為皇后都不行,對朝政也沒有半點說話的權力。”

洛君卓若有所思,“陛下,臣的姐姐,曾經說過這件事,她說陛下的權力實際上是很大的,只是陛下不使用而已,但姐姐只是略微提了一下,臣也沒有多問。”

“表姐說過?”

李治有些驚訝,而後又覺得很合理,對自己這個表姐,李治還是頗為了解的。

最新小說: 大魏芳華 大明太師 天命唯漢 寒門軍神 醉入紅樓 大明次子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 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 扼元 大人,得加錢 開局推演,美利堅大亨 紅樓之挽天傾 明末最強族長 大乾第一青樓少主 北宋之天生反賊 小關公 錦衣狀元 騙了康熙 琴晚天下 鳳圖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