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很守信,第二天就通知冷冰峰,王先生可以來提款了。王度接到訊息後大喜,立刻派人把銀子提回來,一共四萬四千兩,看到這些錢,王度都有些手抖的感覺。他以前是山東監察御史,正六品,現在是太子伴讀,俸祿卻沒變,都是月俸十石,相當於白銀二兩五錢,也就是年俸二十五兩,這些錢得他賺一千七百六十年,恐怕得他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才能賺到吧。想到這裡,他不由的有些憤恨那些富商,這些人一擲千金買些玻璃、鏡子,但自己寒窗苦讀,貴為朝廷命官、太子伴讀,才賺這麼一點錢。同時也有點感慨皇太孫點石成金,這麼容易就賺到這麼多。
詹事院,下午。
朱允炆看著四大馬車銀子,也有些發呆,聽到四萬四千兩銀子和看到四萬四千兩銀子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想了想就讓拉到庫房裡去,圍觀的人不由得發出一聲哀嘆。明朝的官員都很窮,開國時吏治大多清明,洪武朝更有過之,這麼多銀子即使拿不到,看看也好啊。
朱允炆叫上王度到書房,問了問具體的情況,白家人非常識趣,宴會全程,冷冰峰都有參與,所以描述的很詳細。等王度描述完了之後,朱允炆覺得很有意思,讓清倌人負責招待,用黑盒子吸引注意,然後用美女主持拍賣,整個過程設計的別有匠心,並且對清倌人承諾兌現及時,對自己這邊也及時結算,整個過程滴水不漏。當知道是白家大小姐白芳蕤設計的,朱允炆不由得微微一笑。
“子中,孤有幾個想法,說出來,讓你參詳一下。”
“殿下請說。”
“首先,以後白家的分成比例多給他們半成。再有就是另外派四個護衛到白家,歸冷冰峰統領,保護白家安全。還有以後銀子不要拉到這裡來,先放到白家,太惹眼了。”
“殿下,分成為什麼要提高呢?臣覺得兩成已經不少了。”
“子中,你有所不知,玻璃不會價格一直這麼高,白家獲利想要增加,必須增加出貨量,需要更多的人手,另外京師的市場會很快飽和,白家需要賣到外地去,那時候,就需要更多的人手,甚至要增加保衛人員,這都是花銷啊。子中,給對方留有餘地,事情才能做得長遠啊。”
“殿下英明,臣明白了。”王度恍然大悟,他本是極聰明之人,只是覺得白家有些不勞而獲,所以才有些不平罷了。
安排好事情,朱允炆來到了乾清宮,對朱元璋說了這次賣玻璃的事情,朱元璋笑而不語,其實這些事情他都知道,只是看朱允炆的表現而已。當聽到將分成提高半成,老朱也有些不願意,朱允炆好說歹說才讓老朱答應下來。最後,朱允炆丟擲一個重磅炮彈,道:“皇爺爺,這次獲利四萬四千兩,允炆打算入宮兩萬四千兩,孝順給皇爺爺,剩下的允炆打算撥到武學、護軍和兩個學院,提高軍隊的訓練質量,提高工學院、農學院的技術,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更好的玻璃出來,那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了。”
老皇帝龍顏大悅,道:“允炆,有心了,不錯,朕同意了,不過你要好好掌管這筆錢,不能讓貪官汙吏貪了去啊。”
“允炆明白,允炆打算讓鐵鉉掌管此事。”
“恩,不錯,這個人好。”
朱允炆回到端本宮,讓劉振派人將兩萬四千兩銀子送入宮,剩下的留在詹事院,並派人通知鐵鉉,讓他負責這筆錢的花銷,賬本要明晰。
白老爺子回家後,發現家裡多了四個護衛,明白了原因之後,更加高興。這說明那邊的人已經認可了白家,而且很有分寸,而且多給了半成的份子,給自己留有餘地,不由得更有信心合作了。
手裡有了錢之後,朱允炆就下令王全開始研究水力鍛造機、高爐鍊鋼鐵、火藥提純和化學肥料等,這些在他的前世大都清楚,所以對王全做了簡單的指導,王全如聽天書,如獲至寶的回去忙去了。
批閱奏摺對朱允炆來說,是個學習的過程,所以他也樂在其中。隔十天半月就會去武學、護軍以及兩個學院看看,在他的大力投入下,水力鍛造機已經生產出來了,其實這個很簡單,就是一層窗戶紙,中國漢朝就有了水車,水利鍛造相對於水車來說,並沒有複雜多少。現在工學院已經開始在鍛造鎧甲、火藥提純、研磨上開始了實驗。
這天,在批閱奏摺時,朱允炆突然發現一個事情,就召見了五軍都督府的徐輝祖、常升以及兵部尚書茹瑺。徐輝祖和常升剛剛在外地練兵備倭回來,而倭寇的現狀是朱允炆迫切想知道的,所以就召相關人員前來。
待大家到齊了,朱允炆首先問五軍都督府現在海邊衛所的情況,徐輝祖首先出列道:“殿下容稟,倭寇主要成員是日本浪人、武士、海商和張士誠、方國珍餘部以及沿海地方部分亡命之徒,他們結夥入盜,遂成倭寇。東南為財富重地,且京師瀕臨長江和大海,所以備倭乃重中之重,目前備倭策略主要採取方國珍之子方鳴謙的策略:沿海建立衛所,海上用哨船預警,衛所選址和佈置主要以信國公湯和為主,至目前,我大明在沿海和長江兩岸共建有54衛、99所、353巡檢司、997烽堠,軍隊總數為40餘萬,艦船1000餘艘。另外為了防止海盜入寇,皇上頒佈聖旨,仿北方對付蒙古的策略,進行禁海,要求有二:禁止百姓造船出海,禁止民間貿易。”
“那目前倭寇情況如何?”
茹瑺出列道:“殿下,倭寇本起自日本列島,自大明立國以來,為剿滅倭寇,對日本、朝鮮繳倭有功的臣子不惜破格重賞,比如對日本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賜封為‘日本國王’,對朝鮮謀朝篡位的李成桂予以承認,賜國號‘朝鮮’。另外衛所和水師的建立,也有效的遏制了倭寇的入侵,到目前為止,倭寇入侵之事已經較少,臣以為不足為患。”
“那麼,列位臣工,你們認為倭寇為什麼會興起呢?為什麼漢唐無倭患,元朝和本朝都有呢?”
兵部尚書茹瑺出列道:“殿下,臣以為主要是航海技術的發達,漢唐時,我中華多內河水師而少海船,之後海船漸漸增多,至宋朝,海外貿易頻繁,收益巨大,開國時富商沈萬三就是因為海貿而興起,所以自然就出現了強盜,所以我朝採取了三管齊下的策略,即建立衛禦敵、建立水師捕倭、禁海斷絕商路,目前來說,效果非常好。”
朱允炆聽了茹瑺的話,感覺似乎很有道理啊,那怎麼後世覺得禁海禍國殃民呢?想了想道:“衛所的事情孤已略知一二,但出海捕倭的事情誰比較清楚呢?”
茹瑺繼續道:“殿下,自大明立國以來,最擅長水戰的是航海侯張赫,可惜已經去世。”
“殿下,據末將所知,目前最擅長水戰的是中軍都督府僉事朱信和前軍都督府僉事宣信。”許久未說話的常升道。
朱允炆聽了之後,詢問了一下眾人,見無異議,就讓太監宣二人前來,同時讓其他人坐下,賜茶水休息一下。
過了一會兒,朱信、宣信到了,見禮之後,繼續議事。
朱允炆首先道:“二位將軍,孤想了解一下出海捕倭的事情,你們是大明最熟悉水戰的將領,能否為孤說明一下。”
朱信大約四十多歲,面色黝黑,一看就是早年經常出海、風吹日曬的感覺,首先道:“殿下,自航海侯張赫之後,倭寇已經不多了,所以近年來沒有出海捕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