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九年臘月初,內侍省一道公文下達到黔州府:因為大唐在東、西個方向上全勝——東方壓服了高麗,使蓋蘇文忍氣吞聲。西方拓疆擴域、鞏固了絲路沿途的安全環境,陛下決定好好過個年。
各方各面都要做些準備,普天之下減賦一成、免庸役一月,赦免一批刑徒。而長安城迎接新年也要有個新氣象。
至於內侍省,下屬的六局:掖庭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坊局、內府局,在各方面準備中,當然要考慮宮中夜晚的照明問題。
摸著黑怎麼慶祝新年?
因而,以往按著定例、由黔州貢獻的蠟燭在數量上就多出不少。每年定例規定的數量,黔州早已提前一個月交上去了,這次是額外要多徵調的。
白蠟、紅燭、金絲燭,大殿壁盞中安放的巨型燭,大內各殿、以及妃嬪內室中普通照明所用的、燈籠中所用的,祭祀、貢奉所用的,長明的、短燃的,林林總總,讓高審行看了都頭疼。
時間留給他的並不多,刨除路程,他只有十天左右的時間。
他把負責此項事務的庫監叫過來,問他的底數。黔州庫監是個五十來歲的官員,他拿著帳冊、按著公文中所列的品種數目,一一與刺史大人稟報。
黔州往年積存在庫房中的還有不少,但與內侍省所求的數目還有不少的短缺。他大略地估算了一下,把黔州的庫中搬空了,各型蠟燭還有四千二百支的差頭。
刺史大人道,“那就速速安排人,馬上趕製!”
“大人,臨時採集桕樹種、煮制已經來不及了!而且……我們底下各縣已經沒有可採之處……”
高審行問,“為何這麼說?”
庫監道,大人,開荒……已經把那些隨處生長的、方便採集的桕樹統統伐掉了。我們也不是沒處可採,只要安排人,到不能開荒的懸崖峻嶺上去,一樣能採夠桕樹種,但時間不等人啊!
高審行明白他說的不是瞎話,即便把樹種採夠了,再製作出來時間也來不及了。他擺擺手,讓庫監先下去,安排把現有的仔細包裝捆紮,等他的命令。然後心事忡忡地回到內宅來見夫人。
崔氏聽了他的話也大為焦慮,“老爺,這便如何是好,這也不算是你的疏忽,我們總要想個什麼法子儘快彌補才是!”
高審行攤著手,有些懊惱地道,“只是時間不等人啊!我上任後,內侍省總算是第一次有事求到了黔州,想不到我卻辦不到。”
此事的實際影響,並沒有蠟燭的不足數對刺史大人的打擊大。如果就把現有的蠟燭運到長安去,總不會產生過於不良的影響。
因為那些內官、內侍們的習慣總是用一備三,數目不會沒有打出富餘。而且他們總該知道酌情應用,而萬一真的不夠了、再往下邊派要,也就給黔州留出了趕製的時間。
只是,對於一向要求自己甚嚴的高審行來說,這件事無疑太讓他難過了——他是個凡事要求盡善盡美的官員。
崔氏看著深為了解的丈夫,知道他內心的煎熬,她想了想,對他道,“老爺,你把李引叫來商量一下,也許他有什麼法子!”
李引來時,刺史大人和他的夫人是在內宅接見的他,這樣的倉促之事要嚴格控制知情者範圍、也不好放在正廳裡去大聲嚷嚷。
刺史熱情地給李市令讓座,而丫環就在那裡,崔夫人卻親自為他沏了一杯茶、再親自端到李引的面前。
李引仔細地雙手捧著茶杯,手慢慢在茶杯上摩娑,也不去喝,就那麼端正地捧著。他對刺史道,“大人,內侍省所要蠟燭數量,所缺的還是有法可想。”
高審行連忙欠身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