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結果了。大伴,下次做事還要謹慎一些才是。”得到訊息的天啟皇帝淡淡地說道。
魏忠賢背上直冒涼氣,這些勳貴是真敢幹啊。直接就把信王架倒火上了。
要不是陛下提前出面,他這次可就把信王殿下得罪死了。這些勳貴別看平常不聲不哈,真陰啊,還真不能輕易招惹。
那些叫叫嚷嚷的文人倒是除了嗓門大點,就沒別的本事了。
這還真應了那句俗語:咬人的狗,往往不叫。
魏忠賢在反省,朱由檢卻在在苦惱。
勳貴們手中的難民暫時還不用考慮,可魏忠賢送來的難民已經就位,需要馬上接手了。
怎麼安排?朱由檢來來回回轉了數個圈子。
絕不能叫他們白吃飯。
以工代賑。
無良老闆朱由檢在紙上寫下4個大字。
既然魏忠賢提供足夠的糧食,那就叫他們去搞基建。
一部分建工坊,一部分去皇莊修水利。
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朱由檢興沖沖的扔下筆。
京城,大興縣,遼東難民聚集地。
此處的遼東難民就是魏忠賢劃給信王的幾千戶人。
五月的天氣已經慢慢熱了起來。
也幸虧如此天氣,要還是咋暖還寒的季節,缺衣少食的難民可能還會倒下一多半。
經過千里跋涉後,難民的家底基本都已經倒空了。糧食大多都吃沒了,衣服也已經破爛不堪。在京城範圍內,難民基本靠朝廷的救濟過活。朝廷每天提供的那點稀粥也就勉強維持餓不死人。
長久沒有得到明確的安排,難民們的心都慢慢的冷了下來,朝廷似乎已經把他們忘了。
今天,難民總算看到了希望,朝廷總算來人了。
來的還不是普通的吏役,是官,是正經的朝廷經制官員。
一個簡陋的土堆上,一個青袍官員大聲宣講著。那身青色的官服明確的展示著他的身份。
對官員那夾雜方言的官話,難民聽不太懂。管他說的是什麼呢?只要是朝廷能安排就好,只要能有口飯吃就好。
官員講完話,在隨從的配合下,開始分配難民。
在場的幾千戶難民以戶為單位劃分,以10戶為一甲,10甲為一保的方式編組起來。
看到熟悉的編組方式,難民們的心安穩下來。
能編組保甲,那就還是大明正式的民戶,只要是正編的民戶,朝廷總會給口飯吃的。
有吃的就行。
青袍官員是大興縣丞李義方,他嗓子雖然喊得很疼,心中卻很開心。
老天保佑,總算把這些難民問題解決了。
從今天起,這些難民就算信王府的屬民,相當於皇莊的佃戶,不再受縣衙直接管轄。
這意味著,就算難民都餓死了,也不再是他的責任。
總算可以好好睡一覺了。可憐啊,都10幾天沒好好睡一覺了。
至於編組好的難民,信王如何安置就與他無關了。
不過,那些小傢伙真能安撫好這些難民?
不想管閒事的李義方看著每組難民帶隊的少年,心中還是忍不住去猜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