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難民在大興縣丞李義方眼前編組後,以百戶為一組被信王府的少年帶離原住處,被分別安置。
難民新的居住地以工坊為中心,向外發散開去。基本上每百戶形成一個居住點。
按信王府的安排,難民們統一規劃,集中建房。
劉才是遼東劉濟屯人,原先家中也薄有資產。雖算不上鄉紳級別,可過的也是家有長工,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
天啟元年,對遼瀋的漢民來說,那真如晴天霹靂一般,大明竟然戰敗了。
後金女真韃子來了。韃子們完全沒有安民的意思。韃子們擅長的也只是到處殺人搶掠,漢民的日子過不下去了。
仗著山村位置偏僻,劉才家心驚膽戰的過了2、3年,各地訊息越來越壞。
各地生活了上百年的漢民,都成了韃子們的奴隸。
面對奴隸,韃子們不但沒有封刀,反而變得越來越瘋狂。劉才熟悉的小山屯都被韃子們殺了個雞犬不留。
漢民真的沒有活路了。
面對越來越近的屠刀,劉才只好全家逃向關內。
劉才家是有預謀的逃亡,事先準備的比較充分。他把家裡的糧食全都換成了乾糧和細軟隨身攜帶。
沒想到,人離鄉就是賤啊。
逃亡路上的艱辛就不說了。劉才的爹媽和最小的孩子都沒熬過來,先後倒在了逃亡路上。
到京城大興時,劉才全家只剩夫妻二人和兩個大點的孩子。糧食也快吃沒了,細軟也剩的不多。
更要命的是,到了京城這個初步目標,劉才發現他失去了方向。他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兒去?也看不到一點生活下去的希望。
最絕望的那幾天,劉才已經準備賣身為奴了。全家都賣,只要能給口飯吃。逃難的,可能早晚都會是這種結果。
萬萬沒想到,想到這兒劉才滿心都是僥倖。
幸虧沒走哪一步。
幸虧來到了京城。
幸虧堅持到了最後一天。
真是萬幸啊,這是劉才最真的想法。
朝廷就是朝廷,朱家皇爺還真的管他們這些小老百姓的死活。
朝廷先是開始賑濟。那粥雖然稀,可還能讓人活下去。
後來朝廷還把難民們按戶編為保甲,按百戶一保安置地方。
最稀罕的還是朝廷派來帶頭的小哥,人不大,管的多,懂得也不少,手也夠硬。
不過,那小哥下手也真狠,不聽他招呼的一律不發口糧。張家的那個老三不服,被他一下就打到在地。
好厲害。
那小哥也有真本事。難民這麼多戶,相互之間也都不熟悉,可在那小哥的安排下,沒幾天,就把房子建起來了,大夥再也不用住那破爛的窩棚了。
就衝這一點,大夥就都心服口服。
那小哥姓什麼來著?
對,姓牛,叫牛金星。
你看人家小哥這名字,一聽就是有學問的人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