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是小燕子導演的處女作,‘小燕子’的屬性過於濃厚,所以女主角也是古靈精怪、活潑任性的型別。作為女導演,她的作品中有更多的溫情和浪漫主義元素,當然,也有多愁善感、錢權柔情……這種悲情主義色彩的結局絕不是林潤澤導演想要的。
《那些年》是一個揉雜了很多元素的複合體,或許因為林潤澤導演的獨特生活經歷,所以他也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觀,又在愛情上面,有著屬於他的堅貞不渝……
純粹而熾烈的青春回憶、極會講故事的豐富想象力、並不算豐滿的人生閱歷、加上相對平白樸實的電影技巧(從《黑天鵝》可以看出來,這是林潤澤導演故意為之),這四個元素被林潤澤導演矛盾又平衡的結合在一起。”
“從以上四個角度分析、這兩部青春片風格鮮明,具有各自的特點,可以說《那些年》是一部不遜色於《致青春》的影片。
推薦大家去看《那些年》,因為這種傾向式的電影會讓大家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打上句號,風清揚站起來鬆了一下筋骨,半小時多一點,五千塊到手。
不過這篇影評他寫的不虧心,五千塊拿的心安理得,他的確認為《那些年》拍得很好,對於他這三十多歲的老男人來說,他更喜歡看《那些年》,畢竟他被現實鞭打了太多次了。
有他這樣的專業影評人,自然也有不專業的,他們大多是選取電影中的某幾個鏡頭,然後抒發自己的感情。
“《那些年》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細節,可是我想談談林潤娥結婚的那一段。
每一位有過感情經歷的人都知道,若干年後,總會面對一個問題,要麼是從別人的嘴裡得知前任的婚訊,要麼是親臨現場見證一場婚禮。也許現實中會有淚流滿面,會有搶婚鬧劇,可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卻呈現了一個唯美卻又傷感到極致的前任結婚現場……”
“看到男主角親吻xl的那一段我突然淚流滿面。
倘若我也有這樣一個機會,那麼我會親吻男主角30年,然後剩下的30年去親吻我的她。
這場戲,有人看到了導演的執著,有人看到了導演的遺憾,有人看到了導演的灑脫(最後並沒有吻新娘,從眼鏡新舊上可以得出結論),我也一樣……
或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就像《白玫瑰與紅玫瑰》中說的那樣,‘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
看著一篇篇的影評(觀後感),林潤澤得意挑挑眉,這部電影就算沒有他去跑宣傳,一樣也會大爆的。
不過就是辛苦二姐了,想到二姐臉上的疲憊,林潤澤心生歉疚,但是他也沒辦法,剛開始他是想著消失一段時間的,可是看到二姐這麼累,他就想著出來跑宣傳。
還沒有等他行動,領導秘書就把電話打了過來,傳達了意思,說他前段時間太鬧,現在休息幾天也好。
這下,林潤澤也不敢行動了,要不然領導的面子往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