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趨勢——熱錢正在逃離影視圈!
很多籌備許久的專案突然遇到撤資,尤其是小鮮肉主扛陣容的。
首當其衝就是劉振偉的《大鬧東海》…
原計劃邀請吳壘出演的。
人氣偶像、鮮肉的力量不夠給力,資本又不是傻子,能撤趕緊撤!
別急,這只是初步情況,真正意義上的寒冬期還沒來呢。
……
13號,《荒城紀》上映。
沉長林、施施監製,導演徐嘯力,主演陳瀟+侃清子…
排片只有22%。
這片子本身就不是商業表達的電影,院線給22%的排片,已經很不錯了!
這個排片量,有一大半是給沉長林監製這五個字的。
同檔期還有《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太空旅客》兩部好來塢大製作呢。
說是硬生生擠出來的,一點也不為過。
嚴肅電影,或者說文藝片怎麼宣傳?
當然是口碑咯!
找了一堆行業翹楚幫忙撐臺——其實也沒這麼必要,徐嘯力本身就是出演葉大鷹的電影出道的,也跟老陳混過幕後,屬於圈內人。
口碑帶動觀眾…
千萬不要搞虛假宣傳——《地球最後的夜晚》整了個‘一吻跨年’的營銷方桉,然後徹底玩脫了:首日2.6億,次日1700萬…創下了貓眼評分最低記錄:2.6分!
文藝片與喜劇、外國大片等電影型別比起來具有先天性劣勢——核心受眾群體較少。
但你也不能欺騙觀眾啊!
首映,沉長林在跟媒體們胡咧咧,有記者問到了‘文藝片為什麼不賺錢。’
“也不是啊,賈章柯就挺賺的,他的電影外銷都挺好,滿足了西方窺私慾…我管他的電影叫BBC濾鏡…談不上醜化,但是是選擇性展示!”
“其實,文藝片之所以被市場拒絕,我覺得第六代們至少要背一半的鍋!”
“上世紀90年代,一部分六代導演走的是去海外電影節賭獎項,然後靠賣海外發行來維持獲利,並且由此探索出了一條道路,然後他們的視角肯定要站在西方視角,因為你想拿獎,必然要迎合他們,這就導致了我們普通觀眾不愛看文藝片,尤其是國產文藝片!”
“廣義上來說,所有的電影都是商業片——它們的創作,都是為了最終發行,進入院線。”
“但他們的電影從一開始就不可能進入國內院線,人家奔著的是賺美刀,賺歐元拍攝…這一批人影響到了後來者,也影響到了觀眾…觀眾下意識就覺得文藝片都那個樣子,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