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問,眾人便無比的期待起來。
“看這氣勢,好龐大。”
“感覺之前唸的幾首詩,就是為了這一首詩做鋪墊。”
“不知道這首詩怎麼樣?”
“對了,我好像記得,蘇軾也有寫廬山的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太經典了。其實想到這裡,我又有一些擔心李白拼不過。”
“你覺得李白不如蘇軾?”
“我怎麼會有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僅拿寫廬山詩的話,估計李白就有一些壓力。”
“這倒是。”
眾人點點頭。
李白雖說五言七言都是頂尖。
但也不見得李白的任何詩作就比其他人出色。
比如寫黃鶴樓的時候,當他見到崔顥一首《黃鶴樓》,他就知道自己就算是再寫,估計也不如崔顥這首。
廬山同樣也一樣。
這實在是蘇軾那首《題西林壁》,當真是太絕太絕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有著無比的哲理。
景與理相結合。
他們真不敢相信,李白還能寫出超過蘇軾這一首的詩作。
但在舞臺上的李白可沒有這麼想。
在李白那個時候,還沒有蘇軾這號人呢。
或者就算是有。
以李白的性格,哪怕就是明知道有一首牛逼的作品在前,他也還想會一會。
再說。
李白這首詩,未必不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
而且如果論傳播度來說,李白這首詩,那可是要超過蘇軾的。
為什麼會超過。
這就在於這首詩,同樣寫得無與倫比。
……
聽著轟鳴的瀑布聲
舞臺上陳凡飾演的李白摸了摸鬍子,一股出塵的氣質出現。
拍的一聲。
這股氣質便讓一眾看客叫了一聲好。
“我草,陳凡老師這次飾演的李白絕了。”
“嗯,我也看出了,很有氣質,感覺真的像謫仙人一般。”
盯著舞臺上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