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魯迅的文章,寫的不但是極好的,而且極為的深刻。
此前陳凡所念魯迅的文章,展現的是文筆上的優美,以及意境上的高遠。
但真正讓魯迅名揚天下的,並不是他文筆怎麼樣,而是他文章所表達意思的深刻。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日記》裡的吃人自然不是真正的吃人。
他反對的,則是封建禮教。
正是因為這一些封建禮教的壓制。
所以。
哪怕一眾百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同樣也將會被吃。
只不過你先被吃,他後被吃。
後被吃的不是不想吃他,而是想養肥了再吃。
……
“吃人,這篇文章寫得也太牛叉了吧。”
“魯迅,魯迅,之前我還以為他只是一個寫文章寫得很好的文人。沒想到,人家的文章簡直就像刀子。古人說得沒錯,文筆如刀,甚至比刀還要鋒利。”
“寫得太好了。封建禮教的本質,其實就是吃人。魯迅先生寫狂人日記,揭露的就是這一些腐朽的封建禮教。”
要說近代以來最為知名的文人,恐怕要數魯迅了。
知名不是他文章寫得好。
知名的是,他文章不但寫得好,而且還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現狀。
同時。
這樣的狂人日記,對於民眾,對於一眾有識之士的思想,也有了一個巨大的啟發。
不過。
雖然不少人看起來好像聽懂了這一篇狂人日記。
不過陳凡看不少同學的表情,似乎還在思索。
很顯然。
單純的說一個吃人,恐怕大家並不是很明白吃人是什麼意思?
想了想,陳凡說道:“如果大家對於這一篇《狂人日記》可能還有一些不是很明白。那麼,我們再來聽一篇魯迅先寫生的文章,《孔乙己》。”
這時。
有一位同學似乎又記起了這個名字,站起來問道:“陳凡老師,這位孔乙己,就是此前您所說的魯鎮的居民嗎?”
“對。”
陳凡點頭。
當年陳凡前往紹興的時候。
他介紹了紹興古城,也講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講了社戲。
不過當時陳凡並沒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