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醫發展的並不怎麼樣。
但看著李時珍父子,眾人卻是不由得敬佩起那些為百姓治病的醫生。
畫面繼續。
在李言聞答應李時珍行醫之後,李時珍與父親共同前往各地行醫。
此時。
卻是發現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這個時候,有一個藥商和一家藥店發生了衝突。
衝突的原因,那就是藥店老闆認為藥商賣給他的不是人參,很有可能是桔梗。
這個鏡頭就讓大家奇怪了。
怎麼會認不出藥呢?
原來。
人參與桔梗長得非常像。
一般人還真分不出來。
同時。
這也不僅僅是因為桔梗與人參長得像。
而且。
不少本草書上對於各類藥類的一些特性,形狀,等等,也沒有完全記載清楚。
所以這就造成了他人的誤解。
別看這只是小事。
醫藥關係重大。
這要是給病人吃了,輕者病情沒有任何好轉,重者直接就會害人性命。
雖然這是一則小事情,但這個小事情卻是讓李時珍有了一個非常大的想法。
“父親,我想修一部新的本草書。”
但李言聞卻問道:“時珍,你知道我們中華有多少種藥柴嗎?”
“何止上萬種。”
“既然如此,你還要修嗎?”
“父親,正因為有這麼多種,才更應該修。要不然,在上萬餘種藥柴當中,人們又如何才能認識這一些藥柴。而如果做不到認識,那我們醫生又談何治病救人?”
事實上。
現代西醫還經常開錯藥,更不用說面對著何止上萬種的中藥。
李時珍自小就知道老百姓的艱難,更看到過很多抓錯藥的例子。
直到這樣的一個事情出現,更是激起了李時珍修本草的信念。
而為了讓他的本草書能夠更為方便後人閱讀,李時珍將他的本草以綱目分之,分別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簡要論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類,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等十一類,凡六十類。每藥均標註首載文獻出處,若有歸類變更或併入某藥者,則以校正說明;下設釋名、集解、辨題或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欄目解說……所以部書籍的名字就叫《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