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下游能夠攻破安慶,兵臨南京取得兩江地盤,否則就將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最終面臨失敗這一結局。
畢竟無論是錢糧還是人力,又或裝備,興漢軍都無法同佔絕對優勢的清軍作長期抗衡。
尤其,興漢軍內部問題重重,根本不是鐵板一塊。
當初興漢軍的發展本身就是畸形,兩千多人滾雪球發展為十幾萬人,如果這個雪球能夠一直滾下去,自然可以改朝換代。
問題是,現在這個雪球突然滾不下去了!
不但滾不下去,反而有很多小雪球開始脫離母體。
因此,年後各種論調就出現了。
首先,原本提出要擁立朱明宗室的湖廣總督陳輝祖再也不提擁立明室一事,並多次於公開場合發表可以同清廷和談的言論,說什麼以現在的局面來看,“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
其主張立即停止與清軍的戰鬥,派出使團前往襄陽與代表清廷的和碩睿親王展開談判,以實現湖廣、江西三省地區的早日和平,使飽受兵災之苦的三省百姓能夠早享太平,安居日業,繁衍生機。
為此,甚至認為只要清廷允許三省軍民自治,施行同其餘地區不同的制度,那麼興漢政權可以在形式上服從清廷。
這個說法其實是非常有利的,因為比當年吳三桂他們都要更進一步。
真能做到這一步,對明朝遺民而言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武昌知府汪文元、湖北右參政施朝軒等一眾官員也紛紛主張可以同清廷和談,同時汙衊堅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要與清廷戰鬥到底的主戰派首領王昂的呼聲不過是鏡花水月的幻想,是為了個人名聲而犧牲無數人命的一種高調。
汪文元更是當眾嘲諷王昂,說什麼撫臺大人一天到晚戰戰戰的,那大可自己親自披甲上陣,不必躲在這後方唱高調。
開春後,主和、主戰兩派的衝突愈發激烈,已經影響到武昌政權的穩定性。
軍隊中也有一些將領參與進了是戰是和的討論。
如果事態繼續蔓延擴大的話,正在東征的另一支興漢主力肯定也會受到影響。
此時卻有訊息傳來,那乾隆竟是漢人之子,清廷的大將軍王世凱要在襄陽召集百官宗室開會,共同討伐竊國大盜乾隆。
這個訊息可把興漢政權的官員驚得合不攏嘴,然後紛紛意識到這對興漢政權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轉機。
王昂第一個跑到督師府求見顧帥,竟是請求顧帥派人秘密出使京師,同漢人乾隆接觸,雙方聯手對付滿洲。
也就是大家都是漢人,哪怕從前是生死大敵,可在滿洲這個共同敵人面前,從前的恩怨都可以先放下,以“恢復中華”為首要。
別說,王撫臺這個想法還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湖廣總督陳輝祖得知王昂竟有聯手乾隆的念頭,氣急反笑大罵王昂是個書呆子,昏了頭才想到這種餿主意。
之後求見顧帥,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是趁清廷內部出現重大危機之時,同襄陽方面合作,從而爭取有利於興漢政權的諸多條件。
比如,以合作為名,要求湖北境內的清軍無條件撤出。
之後可以趁清軍內訌之時,大刀闊斧改革,整合力量,如此將來不管是談還是打,都有一決高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