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大昌千年,聖地高高在上,宗派雄踞仙山,世家建城佔地格局分明。
或有興衰起落,但高層整體格局依舊如千年前一般。
究其根源,自然有聖地宗派數十代烈勇精進的功勞,但更多的,還是階級固化的壟斷。
對於普通人來說,兇境便是個渴望又不可及的坎,而不跨過這個坎最大的問題是,壽命會很短。
哪怕是曾經西陵這樣富庶的地方,平民中也尋不出多少個耄耋之年的老人。
平均壽命低,那麼承擔生活責任的年紀就輕,窮人家的孩子五六歲光景就得學著自己做飯,十歲光景便得要開始討生活了。
這種險惡情況下,能夠精誠武道就是一句夢話。
唐羅沒有供養整個龍洲修行的能力,但他能將力量集中在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那一代人身上。
“無雙城即日開始清場,非原住民與骨齡超過十歲,都是被驅逐的物件。而骨齡十歲以下,並願意加入學院者,包食宿!”
“有特殊技能者,可聯絡市政廳說明情況,根據技能判定,決定去留。”
無雙城出具的最新告示讓新入城的逃難者怨聲載道,他們只是受不了陵江七城的苛政,並覺得總有一日虛空宗師會回來收復失地,所以才聚集到無雙城中。
而一開始也確實他們判斷的那樣,無雙城對於這些難民的投效,表現出了足夠的熱情並給出了優渥的待遇。
但在訊息傳出後,無數陵江七城的難民集聚,無雙城就陷入了半癱瘓的狀態。
到了這個程度,明眼人都看出離開是才是最好的選擇,但誰也不願意當走得那一個。
或是覺得自己最先來為什麼要走,或是想熬走其他人。
這樣想法的人多了,局面也就開始僵持。
而弱者聚眾,則會以理所應當的姿態討要權利,彷彿無雙城供養他們是天經地義。
按理說這種事情其實極好處理,但架不住赤霞山有接納西陵難民的先例,就連現在的高層中,也是不少在洪難之時投效唐羅的。
內部意見不統一,又沒有一個能夠一錘定音的人,所以這些日子無雙城的議事廳中只有爭論。
好在現在雲秀來了,作為領主夫人,在唐羅閉關之時掌管領地那是應有之義。
爭論不休的議會迅速得到統一,名士們雖然對這個結果不是特別滿意,但聽得雲秀願意給骨齡十歲以下的孩子庇護,也沒有更多的奢求。
畢竟赤霞山上草木凋零耕地極少,僅靠採買也無法養活這樣多的人,能保下一些,是一些吧。
古話說的好,船要跑得快,全靠船頭帶。
在有了拿主意的人以後,無雙城的各個部門調動便再無滯塞,不過兩日功夫,便將投奔而來的難民全都趕下山去,只留了數千骨齡不到十歲的孩童,男女都有。
……
龍州歷1792年五月初七
蘭山城議事廳
“無雙城趕人了。”
謀士將風媒送回的訊息向城主何常在稟報道:“今日一早便有數百木筏,幾十條駁船從赤霞山碼頭出來,往陵江上下游走!”
“好,斷了投唐的念想,才好死心塌得用。”
何常在點點頭,微笑道。
“那這些逃民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