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唐官 > 16.舉賢犯躊躇

16.舉賢犯躊躇 (第1/2頁)

推薦閱讀: 帝師攻略 佛系商途

這對親家勾結在一起,原本是各自一個大膽,現在合起來足抵常人七八個膽子。

他們決定直接對皇帝“入手”。

具體策略是,待到朱泚一萬貫買馬錢到位後,先用這筆錢去買更便宜更多的胡馬,而後高嶽就負責給皇帝上表章。

表章的核心內容是:於隴州、鳳翔、涇州復興朝廷的馬坊,來系飼每年回紇送來的,耗費皇帝大量絹布可在禁苑內園裡又養不好的那六千匹戰馬,當然馬坊的掌控權要落在高、韋二人手中。

這樣既可減輕禁苑內園的無謂消耗,又可讓邊軍獲取大量的良馬。

這其實不是缺馬不缺馬的問題,而是如何把買來的胡馬轉化為真正戰鬥力,而不是把它們活活養死養廢的思維問題。

計較已定,高嶽便告辭了韋皋的家宅,向百里新城而去,開始籌備此事。

同時到了秋季,各地兩稅裡的“上供部分”源源不斷地送抵京城。皇帝李適欣喜地發覺,合併課戶、不課戶,及土著和客戶後,給各道、各方鎮統一制定納稅標準,百姓民眾的負擔輕了,朝廷的收入卻顯著增加了:現在朝廷掌握的兩稅錢戶有三百餘萬,該年所得錢物總額為三千餘萬貫,其中按照“三分原則”,留節度和留州的有兩千餘萬貫,送給京師的有九百五十萬貫,如加上另外所徵來的青苗錢,中央國庫所得為一千零八十九萬貫;而該年所得的斛鬥米,總數為一千六百餘萬石,其中二百萬石送到京師,一千四百萬石留存各地。

為什麼在錢財方面,中央所得和地方所得比例為1比2,而斛鬥米方面卻有1比7呢?

除去各地方鎮對上繳斛鬥米態度不積極外(錢財是身外之物,米糧才是性命根本),更多還是中央考慮到各地隨時會出現的水旱災害,和轉運的高額耗費,便把大部分斛鬥米留在地方倉庫以備賑濟救災所需了。

當然這一千零八十九萬貫錢(布帛也折算進去了),還不包括鹽利,而是單單的兩稅錢而已。大曆末年,全天下的總財政收入大約是一千二百萬貫,其中鹽利佔據一半,那麼朝廷在賦稅上的所得也就是六百萬貫,故而這兩稅法一實施,賦稅這項急速增長了八成多。

另外,大曆年間的賦稅所得,是透過殘酷的賦斂實現的,現在兩稅法下民眾的負擔相對減輕不少,中央所得卻增加很大(其實是中央將原本地方的利益給奪來),兩稅戶平均一戶承擔的稅錢也就十貫多一點兒,而之前按照獨孤及的統計,他在舒州為刺史時,課稅戶裡哪怕是最低等的,一年也要負擔四五十貫錢。

李適非常欣喜,很快白麻宣下,將楊炎進位為中書侍郎。

就在楊炎興奮非常,準備找機會制桂管的劉晏於死地時,皇帝的另外道白麻也宣下——盧杞,接過了門下侍郎、平章事的位子。

接著在紫宸殿內,李適直接問二位宰相,尚缺位御史大夫、平章事,兩位可推舉合適的人選。

並且李適還說,為了公正,二位冢宰各自推舉二位候選人。

楊炎這時候才發覺,自己實在不適合舉賢:他信得過的很難推選出去,能推選出去的他卻信不過。

盧杞那派的他不能推舉,劉晏那派的他不能推舉,崔寧那派的他也不能......

哪怕是顏真卿這樣的耿直人,楊炎也不能推舉。

究其原因,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可舉賢,卻是宰相的基本職責,哪怕是做樣子,也得做到位。

此刻楊炎心中有些後悔,這是他和元載間有差距的地方——元載為相時,雖然專權跋扈,但也始終在培養接班人,作為儲備力量。

最新小說: 大明執棋人 大唐:安西最後一個信使 家父辛棄疾 我靠打鐵招紈絝小將軍為婿 首輔家的農門颯妻 農門肥妻每天都在洗白 家兄朱由校 我在大明養生百年 重生北魏末年 紅樓錦繡 重生之回到周朝當王爺 從袁熙老婆被搶開始說起 權謀天道 戰國之尼子十旗 天降正義竇娥冤 暴君閨女三歲半,立志要當大反派 人在紅樓,開局倭寇送經驗 大唐:我爸是李二 三國:開局系統崩潰 我在古代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