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8 最佳隊友
葉衿提交調研報告這天,薛教授剛好佈置了期末的團隊作業。
全班一百零三個同學,分兩到五人一組,搞商業企劃,並在最後一個禮拜的週六模擬路演。第二節課下就開始組隊,等兩節課過後在群內接龍,再向助教報上紙質版名單。
上一次的調研作業也是小組合作,但葉衿迫於教授和助教的雙重壓力,用不到一週的時間,便獨立製作了三十頁ppt和六千字的論文稿,中途還抽空回葉家,參加了那場一言難盡的慶功宴。
二十分鐘的大課間,同學們都在忙著拉隊友,只葉衿一人,從教室最後,一路越過鬧哄哄的人群,徑自上臺交作業。
薛教授戴上老花鏡,逐字逐句讀完,又將葉衿的u盤插到自己電腦上,連簡報也檢查了一遍。
葉衿在旁邊背住手,等得無聊,只好跟著教授一起重新過目自己的ppt,並小小緊張地在其中發現了三個錯別字。
好在教授沒追究。
“回去吧。”教授和助教一樣吝嗇鼓勵,“小組期末作業,別拖隊友後腿。”
“好的,教授。”
葉衿禮貌鞠躬,心裡想,還得有人願意讓他拽住後腿先。
“我的課上不會有落單的人。”
教授又多說了一句。但直到回到座位上時,葉衿也沒想明白這是承諾還是警告,而兩節課後,全班三十七個小組在群裡接龍名單,還是隻剩葉衿一個人孤零零。
他對這種情況似乎很熟,即使面臨落單危機,仍然能平靜地托住下巴,看大家嘻嘻哈哈,打趣討論剛剛決定好的隊名。
忽然一道身影落下。
遊為將名冊豎起,拄在葉衿旁邊的桌面上,下巴微微揚起,眼神裡的意思再清晰不過。
葉衿坐得稍微端正了些,正待開口,遊為已先一步提醒:“最少兩人。”
葉衿訕訕地閉住了嘴巴。
從小到大,葉衿總是落單的那一個。
在港時就是這樣。
當年,沈青青在港唸完女子中學後,便來到江卓大學深造,讀的剛好就是經管學院的金融學專業。
她的兒子,葉衿,後來在九龍區聖瑪加利教育機構轄下的一條龍直資中小學讀書,學校全英文教學,但有媽媽出色如斯,葉衿英文自然不賴。粵語方面,畢竟是港生仔,他說得其實也很不錯,但“內地來的單親家庭”標簽,不是口音正確就可以輕松揭下去的。
作為性格並不熱絡的外來者,葉衿在隊伍中總是會成為那個被落下的。好在學校是單人單桌,他也不用煩惱怎麼跟同桌相處。
後來遷至江城,又獲封“港城來的私生子”之名。
縱是沈青青自幼就教他學習江城俚語,讓葉衿免於初來乍到時,面對傭僕背後譏笑也只能傻笑的窘境。但方言深奧,葉衿多有不解,只能費心去學。好在有隔壁班的成煜曉願意教他,但很多時候,成煜曉不在時,葉衿還是隻能獨坐窗邊,與夢為伴。
他似乎早已習慣一個人行走坐臥,即使後來性情“溫和”許多,仍然慣性孤影自處。
葉衿就讀的格思中學風氣開放,尤重學生獨立天性,孤僻如葉衿,也可在此安然度日。後來大學選擇編劇專業,則是因為他高考語文成績最好,雖然戲文要想成為戲劇,是需講究團隊合作的學問,可要想一個人閉門造車,也不是全無可能。
藝傳學院的同學們天性浪漫,葉衿同他們相處都算融洽,即使沒有深交,也從來沒人特意尋他的麻煩——不像在這門課上,葉衿不是被人無視,就是被人敵視。
實則,他本不該涉足此課的。
上學期末,遊為未至,眾人打破頭也皆是為了薛教授之名。搶課那天,葉衿在圖書館,等待系統開放時,他就坐在機位上,百無聊賴地撐著腦袋,翻他剛從書架上找到的經管學院舊時優秀論文集。
那集子年頭久,書頁泛黃,葉衿甚至看到葉既明2000年的署名,立刻感到雙目刺痛,狂翻數頁,最後,停在了“沈青青”2008年的頁面上。
他媽媽大四時被逼停學,學位都沒拿到,但薛教授還是將沈青青在自己課上的論文收錄為“優秀”——不是因為遊為,也不是因為葉臻,葉衿就是這樣選了薛教授的課。
當然,也多謝那位退課時被葉衿撿了漏的不知名同學。
媽媽是優秀論文,哥哥是優秀論文,就連葉即明在“商學院”尚未易幟為“經濟管理學院”之前,也是優秀論文。
不太優秀的葉衿,茫然間抬頭一望,只看見遊為已經從自己身邊走開,去到前排收取組隊的表格。
他一時不知所措,神情甚至懵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