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眼深井,轆轤提水,水質清甜。
蘇西北帶著全村的老老少少過來,跪了一大片給陳瑜磕頭。
他們都體會到了好處太多了,不說眼前的井水,就說驅蟲藥吃完之後,哪家不是哭唧唧的?
而這段時間身體的變化也太明顯了,吃飯香了,人也開始變得壯實了,一副壯實的身板子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再說那些菜地裡綠瑩瑩的菜苗,老夫人是挨個告訴他們都怎麼吃,吃葉的、吃果的還有吃根莖能做糧食土豆和紅薯,簡直對他們來說是救星!是神仙!
陳瑜讓大家都起來,水源安全後,田地到了除草的時候,玉米這些人不會侍弄,所以陳瑜得親自示範怎麼除草。
所有人都回去好好休息,明天除了歲數大的老年人在家裡跟著汪婆子做飯外,孩子和大人們都下田。
眾人堅持磕頭謝恩後,都聽話的回家去休息了。
雁歸帶著兩輛平板馬車運送來了農具,鋤頭、犁和鐮刀,這些都是能節省人力,提高能效的好東西。
清晨,大家都聚到了陳瑜的院子門外,陳瑜給男人和婦女發了鋤頭。
“老夫人,這農具我們也有的。”蘇西北掂了掂手裡的鋤頭:“鐵好貴的。”
陳瑜當然知道他們手裡也有類似的鋤頭,但太像鎬頭了,非常笨重以至於做不出來多少活兒,還累的不行。
“孩子們在前面,紹禮和竹隱帶工,把雙顆的玉米苗拔下來放在筐裡,能為雞鴨,大人們在後面鏟地,草要鏟乾淨了才能讓苗長得好,秋天必會收成好的。”陳瑜說罷,看了眼蘇西北:“西北一會兒試試看,這種鋤頭是不是更好用一些。”
大人和孩子一共一百二十個人,陳瑜把年紀小的,身量小的婦女也歸到孩子這一組,保證前面六十個人拔多餘的玉米苗,後面六十個人鏟地。
西北蘇家莊四周的土地都是蘇家的,再往外還有大片的荒地,陳瑜手裡就這一百多人不敢貪多,所以開荒的事情壓根沒提過。
不過,真眼饞啊,這些土地都成為良田後,那可是滿倉滿囤的糧食啊。
陳瑜先教給孩子們如何拔掉多餘的玉米苗,再教給大人們如何用鋤頭,一上午的時間,陳瑜忙的滿頭大汗,這些人完全掌握了鋤頭的使用方法後,幹活的速度是真快啊!
跟在後面的檢查成果的陳瑜在想,時代進步是不是讓人的體質都變得弱了,這些人吃的不好,住的不好,但真有一把子好力氣啊。
晌午歇工,汪婆子帶著歲數大的婦道人家做好了飯菜,這些人吃飽喝足還能休息一會兒。
下午陳瑜就不用去田裡了。
汪婆子帶著人準備晚上的飯菜,陳瑜伺候著自己的菜園子,竟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蘇四郎坐在馬車上,看著田裡做活的那些人,嘖嘖兩聲,他發現娘是很讓人信服的人,似乎在哪裡都會讓人願意追隨。
蘇家變好的這幾年裡,他並沒有看到過蘇家莊的人是如何耕種和收穫,如果也是這樣的話,那該是多讓人欣喜的場景。
等馬車進了村子,安安靜靜的村莊讓蘇四郎都有點兒忐忑了,趕車的車伕循著人說話的聲音往村子裡走,停在了陳瑜家門外。
“娘!”蘇四郎看著籬笆院裡正在侍弄菜園子的陳瑜,張口就喊了一句。
陳瑜直起身來,看到是蘇四郎,過來開啟柵欄門:“你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