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看過且印象最深的一場現場話劇還是在地球上看的,曹禺的《雷雨》。
很經典的一場話劇。
除此之外,陳明一時半會還真想不起其他話劇。
馮一平順著陳明的視線看向舞臺,笑著回答:“以前的話劇其實融入了戲劇的元素,那個時候沒有音響和複雜的電腦音效,所以話劇的現場音效都是靠這些老樂器合出來的。”
“戲劇這個東西怎麼說呢,它在華國其實很尷尬,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人們認為是下三路的音樂藝術。”
“走街串巷聽聽唱大戲還行,但弄上舞臺就讓人有些覺得不得勁。”
馮一平耐心的解釋道。
陳明瞭然的點了點頭。
這一點,
陳明很早之前學習戲腔的時候就知道了。
華國人其實是看不起戲劇的。
譬如郭大磊那種年輕時候混戲班子的人,在當時的年輕人中,屬於最沒有出息的一類人。
郭大磊後來混出頭,成功進入了國家電視臺。
但還是有人會時不時提起他的出身。
誠然,
老一輩人喜歡聽戲曲。
但那是因為那個年代的華國窮,所有人的物質生活都不富裕,更別說充實精神生活了。
飯糰看書
能偶爾聽外面唱一段大戲,就是最大的精神生活了。
華國的戲曲被人們當做是下三路的音樂藝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太氾濫了。
貧窮年代的華國什麼都缺。
就是不缺戲班子!
這些戲班子走街串巷,有人聽就停下來唱一段,賺點賞錢。
有時候,
人不願意花錢去買吃的,反而願意花錢去買一些虛的東西。
最簡單的例子:你寧願花二十塊錢去開通音樂會員,也不願意花二十塊錢點一頓好的外賣,甚至看到一塊錢的配送費都覺得血虧。
戲班子養活了一大幫子人,但因為唱戲的人太多,才讓人覺得這玩意很廉價,上不了檯面。
陳明有些感慨。
這要是放在地球上,有人敢說戲曲是廉價貨,絕對被人噴慘了。
但在華國,
諸如此類的話語到處可見。
就在此時,
馮一平低聲說道:“陳小子,今天面試的那幾位老先生都很喜歡聽戲,你要是有機會就表演一段戲腔,直接穩妥了八九成。”
表演戲腔啊!
這一點,陳明可是非常的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