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舊香殘粉似當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
衾鳳冷,枕鴛孤。愁腸待酒舒。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
話表蕭鉉退到許昌,吩咐死守城池,不要出戰。蓋莊道:“如此一來二去,倒是他們佔了便宜。”蕭鉉道:“這話怎麼說?”蓋莊道:“我軍雖然是精銳,但是糧草稀少;賊軍固然是烏合之眾,但是糧草充足,怎樣和他交手?”蓋莊道:“本帥料定賊軍也做此想,故而將計就計,看他怎樣打算!”眾人聞言,各自退去。
再說李世民一路殺到許昌城,吩咐眾將官各自妥善安置,與幾個元帥商議道:“近日和隋軍交戰,雖然打了勝仗,也折損俺們許多將官,如今各部人馬加在一起,只有九十萬,我等還要小心。”淵蓋蘇文道:“我等都是邊陲小國,不善攻城,如若先行,只怕壞了大事。”李世民說道:“不如把李道長喚來,在尋一個好道術的來,大家都好做事。”執失思力道:“此事甚好。”於是喚來,問道:“道長,你多是修行的人,不知還有什麼人選,作以為用的?”李靖道:“王爺問起這事,卻也好辦。我曉得有個大神,叫做娜迦的,十分利害,就請過來,有何不可?”眾元帥道:“這娜迦是什麼人?”李靖道:“各位元帥不知道,娜迦是一種有犄角的巨龍,卻又和龍不同,此物常年居住在南海,掌控著河流和降水。娜迦能夠化成人形,只有睡著時會現出原形。它們能夠造雨,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洪水和乾旱等災害。娜迦會給崇拜者帶來豐收,當受到不恭敬的對待時,才會製造災難。”眾元帥聞說,大驚道:“好妖怪,快快請來助戰,必然大白隋軍的。”李靖道:“這事好辦。”於是念動口訣,駕雲去了南海,但見: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爾出於崖涘,觀諸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當下李靖看了一遍,也就水遁,潛入海底,但見一洞府,平平無奇,上書“水神府”。李靖大喜,上前說道:“弟子李靖,前來拜會娜迦大神。”並無人答應。李靖心中不免奇怪,卻也無奈,只好又喊了一遍。內中一人對道:“李靖,我已曉得你的來意,你且進來答話。”李靖大喜,也就入內,見一嬌豔少女坐在石凳上,李靖一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李靖道:“大神果然明察秋毫,但不知尊意如何?”娜迦道:“本座也是佛教子弟,倉皇出手,本來不便,只怪白鶴尊者先行出手,我看大鵬金翅雕也在你處。既他兩個都動手了,我本來不必忌諱。只是你今日來請,我原不曾算得,你且等我準備三件寶物,好來迎戰。”李靖道:“敢問大神,是什麼寶物?”娜迦道:“好李靖,你還要搶去不成?”李靖大驚道:“小子絕無此意,大神不要怪罪。”娜迦道:“也是如此,你在此等我一日,尋了寶貝來,就和你去。”李靖道:“大神,前方戰事吃緊,您可要速去速回啊!”娜迦道:“本座莫非不如你曉得事麼?”你如何在此多嘴?”李靖無奈,只好唯唯諾諾的退下了。如此過了大約有一兩個時辰,李靖忽然眼前一花,娜迦早到了眼前。李靖大驚道:“大神,不是說一日,怎麼只有一兩個時辰就好了?”娜迦笑道:“你但知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卻不曉得這地下一個時辰,凡間就半日了。”李靖笑道:“原來如此,還是弟子孤陋寡聞了。”娜迦道:“時不我與,就隨你去許昌罷。”李靖大喜,就在先前因路,不到一個時辰,就到了許昌。二人按落雲頭,與眾人禮見。李世民說道:“大神遠道而來,先歇息一日,再和那些賊寇交手不遲。”娜迦道:“我便是等了些時候,你這裡的凡人不知道糟蹋了多少穀物。你等只在這裡看,我去會會隋軍來。”當下娜迦一人一馬來到許昌城前,叫道:“快叫隋軍管事的出來答話!”小卒見是一個尼姑,暗自吃了一驚,忙忙報進:“元帥,不好了,外面來了一個尼姑,要我軍的主將出去答話。”蕭鉉道:“這佛教多是些口是心非的,就是本帥不去,他自家也要來的,還是本帥去一遭。”史思文說道:“既然是佛教妖孽,自然有道術利害,此去多半不好。”蕭鉉道:“這也是了,就掛起免戰牌來,不要和他賭鬥。”於是掛起免戰牌,拒不出戰。娜迦笑道:“原來這樣膽小,怕你怎的?”於是回營,說道:“隋軍膽小怕事,不敢出戰,你須得想一個萬全之策,逼他出戰。本座就好動手了的。”李世民笑道:“大神早說,這也好辦,就看本帥如何調教他。”於是說道:“諸位將軍下去,各自休息三日,就來帥帳等候命令。本帥佈置一番,就好收拾蕭鉉一夥了。”眾將道:“遵命!”各自散去。
且說蕭鉉在城中,反覆思量破敵之法,遂同史思文,帶領了八百兒郎一路而來。來至城外一山,名為斷狼山,蕭鉉吩咐眾兒郎住著。當下二人細細地四下一看,蕭鉉對史思文說道:“這真是一座好山!”史思文道:“元帥莫非要買他做風水麼?”蕭鉉笑道:“兄弟好痴話!本帥看這座山勢甚是曲折,若得賊軍到此,我兵雖少,可以成功也。”史思文道:“原來為此。”蕭鉉道:“兄弟可速速來賊軍處挑戰,將他們引出來些人,就好辦事了。”史思文依計去了。蕭鉉令眾兒郎俱用強弓硬弩,在兩旁埋伏。
再說史思文聽令,遂帶了二百人馬,前來罵戰。那賊軍見史思文不上幾百個人,俱各大笑。李世民聽說,笑道:“這一回可是方便了,那一位願意去收拾他?”執失思力道:“這些蠻子好是可惡,本帥就帶自家十五萬人馬,傾巢而出,消滅他們。”李世民道:“多多靠元帥了。”執失思力也不多說,上馬去了。史思文見了,縱馬上前,仔細一看,好個執失思力,怎樣打扮:
身高八尺開外,細腰奓背,雙肩抱攏,頭戴紫金盔,身披黃金甲,外罩紫徵袍,大紅中衣,一雙虎頭靴牢踏紫金鐙,背後八杆護背旗,紫面長髯,胯下一匹紫騮馬,名喚紫電噴雲獸,得勝鉤上掛著一口金背砍山刀。
史思文一見,喝道:“來者何人?”執失思力叫道:“本帥是突厥國元帥執失思力,蠻子,你是何人?”史思文說道:“原來你就是執失思力,好極好極。”執失思力說道:“蠻子,你原來曉得本帥麼?”史思文笑道:“初次見面,我也是客氣客氣。”執失思力聞言,大怒,縱馬上前,輪起掌中金背砍山刀來,便打史思文了。史思文忙舉槍招架。戰不上三個回合,史思文暗想道:“元帥原叫我敗進山去的。”遂把相柳盤山槍虛晃一晃,回馬就走。執失思力見了,大叫道:“狗蠻子,你往那裡走!”帶領三軍隨後趕來。兩邊埋伏軍士一齊發箭,把番兵截住大半,首尾不能相顧。執失思力恰待轉身尋路,忽聽得大喝一聲:“番賊那裡走,本帥蕭鉉在此!”擺動手中一對寶劍,迎著執失思力殺。鬥了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史思文見執失思力將敗,大喜,上前幫助,兩軍吶喊,那山谷應聲,賽過雷轟。執失思力不知隋軍有幾百萬,心上著忙,本就不是二人的對手,手中刀略鬆一鬆,被蕭鉉一槍刺中心窩,翻身落馬。史思文大叫一聲,趕上去一槍,把個天靈蓋打得粉碎。八百兒郎一齊動手,殺死番兵三千餘人,其餘有命的逃去報信。蕭鉉取了執失思力首級,收拾旗鼓馬匹兵器等物,命史思文解送軍前,轉送大營去報功。突厥軍士群龍無首,四下逃竄而去。李世民暗自好笑,吩咐諸將不可輕出,等候命令。
卻說李世民見執失思力戰敗被殺,心說隋軍到底有些本事,於是與劉黑闥、宋金剛、段達、淵蓋蘇文商議道:“眼下隋軍破了執失思力,士氣大漲,對我不利,不知怎樣才好?”段達道:“突厥部隊本來就是烏合之眾,如今憑空去了十五萬人,反而省了我們的麻煩。”宋金剛道:“話雖如此,我們還是耗不起的,就在今日,突襲許昌,有何不可?”劉黑闥道:“不可,此計雖然來得突然,但只怕隋軍還是有戒備的,不如我們效法大禹開山,強攻許昌,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李世民聞言大喜道:“劉將軍這個辦法好!”於是吩咐眾將準備木炭、硫磺等燃料,準備攻城。
是日李世民安排妥當,帶領三十萬大軍,來到許昌城下,大叫道:“快叫蕭鉉出來答話!”小卒聞言,暗自好笑,慢悠悠地報進:“啟稟侯爺,李世民率領三四十萬大軍,親自來到許昌城下,怕是要攻城了。”蕭鉉笑道:“他要強攻麼?怕他怎的,本帥的五萬大軍也不是吃素的,隨本帥上城,與賊軍交戰。”遂來到城上,李世民大叫道:“蕭鉉,你此刻投降,還有一條活路!”蕭鉉聞言,大笑道:“你有多少本事,就敢說這樣的大話?”李世民聞言,呼呼大笑,說道:“既然如此,那你就受死罷!”揮手示意劉黑闥,劉黑闥把手一擺,蘇定方叫一聲:“動手!”竇建德大軍上前,把火箭只管亂射,大多插在城牆上。蕭鉉大笑道:“你們這些反賊,只怕是被本帥嚇傻了罷!”李世民見了,暗自好笑,又一揮手,段達策馬上前,細細一看,回馬來到陣前,謂李世民說道:“今日氣候悶熱,火勢正猛,可燒半個時辰。”李世民聞言,說道:“蕭鉉,你有本事,就在這裡看本帥半個時辰,只怕你就後悔了。”蕭鉉喝道:“莫說半個時辰,就是半日,你又沒什麼成就!”如此熬過了半個時辰,李世民回身說道:“宋元帥,時辰差不多了,動手。”宋金剛會意,上前指揮軍士滅火。蕭鉉笑道:“你們是糊塗了,怎麼又點火又滅火,只怕是瘋了。”李世民見了,暗自冷笑一聲,大叫道:“動手!”只見羅松、李元霸、羅士信、薛萬徹、張士貴、淵蓋蘇文六個,都是力大善射之人,六音合在一處,正中許昌城。魚瑾見了,大吃一驚,正要叫出聲來,城牆早就射倒了。正是: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當下李世民射倒城牆,嚇得蕭鉉魂不附體,魄不在身,忙跳下樓去,騎馬便來交戰。史思文盧隆義保定楊政道,出城就走。蕭鉉在前,就來交戰,娜迦早叫道:“蕭鉉那裡走?”那蕭鉉一見,叫道:“你是何人,就敢這樣無禮?”娜迦道:“本座乃是娜迦。”蕭鉉大叫道:“可惡,你這尼姑,也要多事。”正要動手,有王世充侄子王行本叫道:“大事不要動手,看我來殺他!”飛馬上前,照面就是一槍。蕭鉉見了,祭起九龍神火罩,把一個王興本燒成灰燼。娜迦見了,念動真言,變出一個缽盂,叫一聲:“疾!”頓時化作一股清泉,要來澆滅九龍神火罩的火。蕭鉉見了大驚,不敢交鋒,把隱身符用起來,慌忙逃走。蓋莊、魚瑾見大事不好,忙忙撤走,往鄴城退走。
且說蕭鉉一路遁走,早被娜迦攔住,遂念動真言,廢了隱身符。蕭鉉大驚,一回身,早被羅松攔住。原來娜迦此行,速知羅家信佛,於是倍加信任羅松。蕭鉉大驚,拿了九節銅鞭,來打娜迦。娜迦把來一口劍應敵。要說這九節銅鞭,乃是用盤古山的石頭鍛造而成,十分利害,若是修為不夠的藥櫃神仙,一下也招架不住。只因娜迦道行高深,不好對付,所以熬得住。兩個鬥了多時,娜迦丟了劍,一把扯過九節銅鞭,一個五雷法,化為齏粉。蕭鉉大驚,卻也害怕,只好把鐵鐧拿出來,鬥上娜迦。娜迦見了,又發了一個五雷法來。蕭鉉這次有了準備,側身閃過,念動口訣,反手一個火電球,望著娜迦去了。娜迦把手一指,火電球回去,把鐵鐧打得粉碎。蕭鉉大驚,急忙祭起九龍神火罩,早就被娜迦收了去。蕭鉉大驚,不敢交鋒,就要逃去。羅松道:“那裡去?”攔住廝殺,鬥了八九個回合,蕭鉉尚且鬥不過李元霸,怎樣和羅松交手?早被羅松一槍打翻在地,正要丟了性命,忽然一人叫道:“慢著動手,我來也。”羅松一看,只見來一個金盔金甲的人。娜迦道:“你是何人?”來人道:“吾乃是多聞天王魔禮紅。”這娜迦原來怕這魔禮紅的“混元傘”。你道為何?只因這魔禮紅的混元傘可以吸取天地萬物,你若五萬劫不死的本事,就要化為血水。這娜迦雖然是西方大神,與眾菩薩一版本事,卻生來不受三災之苦,因而不會萬劫不死長生。
當下娜迦問道:“多聞天王,你今日來,有何見教?”魔禮紅說道:“這蕭鉉本事天罡星,前世是黃天祥的。隋朝氣數已盡,我來帶他迴天庭交旨。”娜迦道:“罷,既然是玉帝的旨意,貧尼不便多言,天王就請罷。”於是魔禮紅拉起來蕭鉉,就去了天庭。娜迦害怕,也就回了南海,再不出山。正是: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話表蕭鉉戰敗,隋世祖大為驚駭,吩咐建立衣冠冢,表彰其功。連同原先陣亡元帥將軍,一併立廟。又令魚瑾為元帥,總領前線。且說魚瑾接了任命,這日與蓋莊、盧隆義、史思文勘察地形,又至一山,名為鎖龍山。魚瑾左顧右盼,吩咐將人馬紮住,對蓋莊、盧隆義、史思文說道:“這座山,也是一個好去處。本帥就在此紮營,意欲等候賊軍到來,殺他一個片甲不留。蓋莊可往後邊營內去見小王爺,要藉口袋四百個、焦炭硫磺等物一百擔、撓鉤再來二百杆、火箭打火石等物,前來應用。”蓋莊領令,來到楊政道營中,見了楊政道,備述要藉口袋等物。楊政道說道:“本營那有此物?你且回去,待我差人到城內大營中採辦,取了送來便了。”蓋莊聽了,自去回覆了魚瑾。那楊政道即差人往大營取齊了應用之物,送至前營。魚瑾收了,遂分撥二千名人馬在山前,將枯草鋪在地上,灑上火藥,暗暗傳下號令:“炮響為號,一齊發箭。”又撥一千兵嗎在右邊山澗水口,將口袋裝滿沙土,作壩阻水。只待賊軍到來,即將口袋扯起,放水淹他。若僥倖逃過山澗,自有那石壁阻住去路。決往夾山道而走。遂撥兵一千五百名,於上邊堆積亂石,打將下來,叫他無處逃生。又令蓋莊領二千人馬,埋伏在山後,擒拿逃走賊軍。又道:“賢弟,你若遇見一個面如淡金、器宇軒昂,騎黃膘馬、手用定唐刀的,就是李世民了,務要擒住!如若放走了他,必送元帥處軍法從事,不可有違!”蓋莊領令而去。魚瑾親自帶二千兵,在山頂搖旗吶喊,專等賊軍到來。
再說李世民帶領八十萬人馬,望鄴城進發,途退敗兵報說:“隋朝的狗皇帝又命魚俱羅的義子魚瑾掛帥,現在有隋軍七萬,盤踞在鄴城,就要和我們廝殺了。”王世充聽了大怒,催動大兵下來。忽有探軍報道:“啟上王爺,前面山頂上有隋朝軍馬紮營,請令定奪。”王世充道:“既有隋朝狗頭阻路,今天色已晚,且紮下營盤住著,到明日開兵。”一聲炮響,賊軍安營紮寨,尚未安歇。
這裡鎖龍山上,魚瑾、盧隆義、史思文見王世充安營紮寨,不來搶山,倘到明日,彼眾我寡,難以抵敵。想了一想,便叫二百兒郎到:“在此守著,不可亂動,待本帥去引這些賊軍來受死。”盧隆義道:“元帥是什麼人,不可輕動,還是小將去罷。”史思文說道:“都不要說,我去了。”那史思文不由分說,遂拍馬下山,搖手中槍,望著賊軍大營殺去!那魚瑾在山頂上見了,一身冷汗,暗想道:“著史思文將軍真個是捨身為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