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他最初受鄭玄之邀前來力挺劉闖,並非他對劉闖有多麼看好,而是因為劉陶之故。
不過剛才劉闖說的‘倉廩足而知榮辱’,恰恰是管寧先祖管仲所言。
據管寧所知,劉闖因為流落民間,並沒有讀過很多書。
可這小子居然能說出‘倉廩足而知榮辱’的話語,令管寧也不得不對他,又高看幾分……
“康成公,我可不是要與你爭執。
我倒是覺得孟彥說的,沒什麼錯。文舉道德文章的確好,才華也非常出眾,但他在治理北海的事情上,我卻不太認同。最初來到北海,就立學校,教授人文章。可問題是,大家連肚子都吃不飽,又學得什麼禮儀道德?他雖起兵講武,卻又不通兵事。你看他所用之人,哪個能領兵打仗?文舉當初舉薦我,我很感激。可若論到治理地方,他……我可有一比。”
“根矩,比從何來?”
“就如同那戰國時趙國的趙括,只能紙上談兵。”
鄭玄這臉上,透出尷尬之色。
他可以斥責劉闖,但是對邴原,卻不好責怪。
如果邴原說的是錯誤的,鄭玄倒是可以據理而爭。可偏偏,邴原說的這些,恰恰是孔融的缺點。
“今北海動盪,內有盜匪橫行,外有諸侯虎視眈眈。
如此情況下,不能只講仁義道德,有的時候,還是要比拼武力。我喜歡孟彥這種態度,他說的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還之。而今北海,需要的正是孟彥這等強勢之人。”
“根矩,康成公教訓晚輩,你摻和什麼?”
管寧笑著罵了一句,又道:“不過我也以為,孟彥說的不錯。”
“你們……”
鄭玄手指著管寧兩人,半天說不出話來。
他知道,邴原剛才沒什麼惡意,哪怕在談及孔融的時候,雖言語不敬,卻也只是政見不同。邴原也是個火爆脾氣,而且喜好武事。別看他是個讀書人,可對付兩三壯漢,卻不成問題。
只是鄭玄沒想到,管寧也支援劉闖。
他向劉闖看去,卻見劉闖瞪著一雙大眼睛,一臉茫然之色。
不是在教訓我嗎?
怎麼這三個人,先爭執起來?
不知為何,鄭玄突然想起劉陶,又聯想到劉闖這些年,流落民間,受盡苦楚,心裡不禁一顫。
北海鄭氏雖是大族,但是到鄭玄這一代,早已沒落。
鄭玄早年間甚至還跑去做過小吏,可想當時生活是何等艱難。
別看他鄭家的門庭甚高,也虧得他那些學生照顧。在回到高密之後,更得了許多人的關照。
也許,孟彥說的沒錯。
北海動盪多年,的確是需要一個強勢之人坐鎮。
“孟彥,我同意你入北海。
但我有一個條件,你必須答應。”
“請老大人吩咐。”
“北海國畢竟是朝廷治下,今北海王雖已不在,但仍有朝廷委派的北海相。
我知道,你未必能看得順眼彭璆。可不管怎麼樣,他都是朝廷承認的北海相,而你……如今什麼都不是。關於你的身世,我會代為向朝廷呈報,想來天子也不會對你太過於苛責。先設法得一功名,而後再求其他。在天子未承認你身世之前,哪怕是彭璆尋釁,你不得過汶水一步。”
“啊?”
劉闖聽了這個要求,頓時有些傻眼。
汶水,是濰水支流,位於高密以北……
劉闖知道這條河流,更知道這條河流以南,不過高密、昌安、安丘、淳于四縣。這四縣相比北海國其他縣城,不論是規模還是人口,明顯不足。也就是說,北海國真正富庶之地,都在汶水以北。似營陵、朱虛、都昌、平壽、劇縣……人口大都在三萬以上,近二十萬人口。
而高密四縣的人口,尚不足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