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書房裡,劉平忍不住好奇問道:“那呂布可是有虓虎之名,你居然能兩次將他擊敗?”
劉闖咧嘴而笑,臉上又浮現出那種憨憨的表情。
“兩敗呂布,非我一人之功。
第一次,是子義和仲康兩人先攻呂布。此二人皆有上將之勇,呂布本就落在下風,我再出手,敗他不難;第二次,也是有子義一旁用弓矢相助,故而我才能全力與呂布交手,而呂布卻無法發揮出全部力量,所以才有兩敗之說。我兩敗呂布,非我強於他,實呂布過於輕敵。”
如果劉闖這時候大包大攬,把大敗呂布的功勞攬在身上,估計劉平反而不會相信。
他微笑著點頭:“孟彥倒是一個實在人。”
說罷,劉平不再開口。
不過從他這句話當中,劉闖卻聽出另一層含義。
劉平與袁紹交好!
在劉闖和劉平對話的時候,鄭玄坐在一旁,一直沒有言語。
管寧一旁閉目養神,而邴原則好奇打量劉闖。
諸葛亮站在劉闖身後,不禁感到有些緊張。他雖然驕傲,可是在鄭玄這種當世大儒面前,依舊感受到一種莫名威壓,讓他感到口乾舌燥。偷偷看了一眼劉闖,卻見劉闖神色如常。
鄭玄突然開口:“孟彥,有件事我想你明白。”
“請鄭公訓示。”
“子奇蒙難,實乃漢室之不幸,我們一直為此感到悲傷。
一直以為,子奇之後,濟北貞王便已絕嗣。不想你大難不死,還創出偌大名頭,我亦為中陵侯感到高興。你的事,我找人打聽過。過去的就過去了,很多事情,也是不得已,怪不得你。
我之所以支援你入北海,除了中陵侯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我知你而今已經成勢,佔居東武三縣,大敗蕭建,聲威赫赫。你既然決意要進入北海,恐怕就算我不同意,也無法讓你改變主意。北海自黃巾之亂以來,兵禍叢生,實已虛弱不堪。文舉當初在北海,重文事而不重武事,以至於最後被袁譚所敗,不得已只好灰溜溜的離開。
所以,哪怕我阻止你,以彭璆的兵力,恐怕也無法阻攔你進入,反而兵禍再起,生靈塗炭……
我要你保證,進入北海之後,不要妄動兵戈,不要輕啟戰端。
我希望你能護佑北海得以平安,卻不希望因為你,令北海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你可能做到?”
“這個……”
劉闖猶豫一下,輕聲道:“回世父的話,闖並非好殺之人,此前所做,不過是為求一線生機。
世父的要求,我不敢說一定可以做到。
我只能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沒有人來打我,我自不會輕啟戰端。可如果有人要打上門來,闖亦不會束手待斃。家父當年為十常侍所害,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虛名若浮雲,若想要求得活命,還需手握鋼刀。沒有這個,再大的名氣,到頭來也不過一冢中枯骨耳。”
劉闖這一番話,令鄭玄眉頭一蹙。
不過他旋即釋然,幽幽一聲輕嘆。
“你與你父,都是一個樣子,秉性剛烈,不容他人欺辱。
不過,你和你父又有不同,你父更篤信文章道德,而你卻好像更相信你手中鋼刀……也不怪你,這些年流落江湖,想來也遭遇過許多不平之事,才讓你有如此想法。那你告訴我,你進入北海之後,意欲何為?”
劉闖道:“世父,闖雖讀書不多,也知倉廩足而知榮辱。
道德文章,必須要建立在吃飽肚子的基礎上。北海這許多年來,之所以如此混亂,不是北海底蘊不深,而是疏於建設。老百姓肚子都吃不飽,只能跟隨盜賊行動,跑去做那劫掠之事。
孔相當初在北海,只知道德文章,卻無視百姓死活。
他雖收攏被黃巾裹挾賊人數萬人復歸於農田,又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看似為民所想,實則於北海無一利。盜匪不靖,倉廩不足,百姓食不果腹,又如何知道什麼才是仁義道德?所以,在我看來,若欲平靖北海,無非三件事,屯田,剿匪,聚集流民,恢復生產。”
鄭玄眉頭緊蹙,劉闖的話,顯然讓他感到有些不快。
“孟彥,你方才這些話,在這裡說也就罷了,切莫出去亂講。
文舉乃當今名士,哪怕中陵侯在世的時候,也對他極為推崇。你一個小孩子,又懂得什麼?”
一旁管寧睜開眼,饒有興趣的打量劉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