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莊園很大,陳天華只保留一幢大的三層別墅,供他和許雲媛使用外,其餘的都分配給了鄭坤,茅新等外來官員的棲息地,住宅。
一切都那麼的順利成章,唯一跟煤廣自治區不同的是,這裡的駐軍權不歸陳天華,除了總督衙門的一個直屬警衛連隊,其餘的都歸那讚的水師提督衙門節制。
煤廣自治區之所以陳天華擁有軍隊節制權,那是因在浙江省轄區,李存智是浙省提督,這種關係就非常特殊了。
可崇明可大不一樣,行政區域管轄權與駐軍權是兩碼事,那贊屬新成立的大清國海軍部節制,而海軍部是首席軍機大臣載灃直轄。
不過陳天華何其聰明,他跟總理衙門把地方治安的警察,緝私,典獄等司法權歸於自己掌控,尤其是巡警和緝私署,武器裝備配置精良,這跟那讚的水師,大有分庭抗禮之趨勢。
接下來就是崇明自治區內部治理與經濟建設,全部禁止煙館,搗毀阿片種植和加工基地,開墾淡水田地,擴大漁場,加強海鹽加工作業的工藝流程,興修水利等。
崇明東臨大海,是個天然鹽場,最早的原居民都煮鹽自給,後來官府設定鹽場,派定鹽田鹽灶鹽課,允許居民自給而外,可交鹽場收購,銷往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煮鹽既增加了大清朝廷課稅,對於島民又有利所圖,故而幾乎家家都有鹽田,而鹽灶更是星羅棋佈,那雪白的生鹽熟鹽堆積如山,宛若厚厚積雪。
這種家庭作坊式的煮鹽,產能低下,對環境影響很大,陳天華將手工作坊式規範成大型鹽場,採用官商合營的方式,建起大鐵鍋,用煤炭作燃料,煮、曬、灌裝等,利用傳送帶成流水化、半自動化作業,極大地提高了食鹽產能。
建立崇明自治區之後,陳天華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動力。
他要求快速建設火力發電廠,發電廠從裝置採購,建設安裝除錯等人才儲備,一應俱全,煤炭更是直接從浙江長興發運水路,非常方便。
建立發電廠,除了照明,主要解決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崇明在江海會合處,故漁產豐富,最早上島棲身的便是漁民,水中珍品鳳尾魚、黃花魚、刀魚、銀魚、鰣魚、鱘魚等20餘種。
陳天華要求行政公署組建合作社制的漁場,漁民外出捕撈,漁場負責收購,然後組織水運將當日鮮活水產拉到上海水產市場。
崇明漁場在上海各大水產市場,設有專營水產攤位,對廣大市民出售鮮活水產。
崇明島四面環水,為了與外交通貿易,先民們首先發展了航運業,隨之產生了造船業。
經過多少代崇明人的努力,終於研製出了適應性強、用途廣的我國古代四大船型之一的崇明沙船。
崇明沙船以其出自崇明沙而得名,船身扁淺寬大,底平,首尾俱方,重心低,船面建築少,可減少受風面積,使航行平穩,又因吃水淺而不畏暗沙,即使擱淺也不易傾覆或損壞。
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多桅多帆,風帆高大,能充分利用風力來提高航速。
陳天華利用古老的沙船結構,再配置現代蒸汽輪,準備在崇明籌建江南最大的造船廠,規模比他的太湖船廠大出數倍,建五千噸位的船塢,引進先進的西洋造船工藝與技術,建造遠洋巨輪,甚至於軍艦。
在陳天華對於崇明自治區的規劃中,教育與醫療這些民生大計當然是缺一不可。
這一時期的崇明要開發,首先是學習西方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