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令下去,命李興鴻的第一師,全力進攻上元門和佛寧門,而浙軍孫勇師,則佯攻城東的觀音門和堯化門,宋小牛旅乘快艇進入外秦淮河,攻擊江東門。”
“所有艦炮,轟擊上元門,佛寧門和江東門等江防陣地,不要怕浪費炮彈,給本帥連續炮擊,炸開一道道缺口來。”
“遵命…”
眾作戰參謀和副官們扣靴敬禮,轉身進入會議室改建的聯軍司令部,那裡是一臺臺火花式電臺,各人向目標部隊傳達大元帥軍令去了。
陳天華這是利用鋼鐵,來換戰士性命的戰爭戲碼,他要從這幾次鎮江和江寧戰役中打出聲威,打出軍威,從今往後,讓敵人聞風喪膽。
正午剛過,各登灘部隊都陸續用上了簡單的午餐,各人抹了抹嘴,準備戰鬥。
利用短暫的吃飯、休整時間裡,廣大傷員都抬上軍艦,進行非常從容的治療。
陳天華歷來重視戰役後勤保障,食糧,軍服,關鍵是傷員處置,他的軍艦船隻,就是最好的戰地醫院,醫療條件一流。
充足的戰略物資儲備,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讓廣大官兵衝殺起來,無後顧之憂。
這些,是對面清軍根本無法比擬和想像的。
當然,共和聯軍,無論是軍官還是普通士卒,心裡都清楚,下午開始的戰鬥將是殘酷、激烈的,誰都有可能戰死在這裡,但這別無選擇,只有向前進,攻入城去,去爭取最後勝利。
江寧外城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前,綿綿數十公里的高大城牆前,戰鼓聲,號角聲,馬嘶聲,響徹雲霄。
不到一個小時裡,陸續有二萬共和軍部隊和一萬浙軍,如潮水般湧到城關外,將城池四周、圍了個水洩不通。
大有將這明城牆推倒之勢。
共和軍的五色旗,各師旅的主將旌旗,那是迎風招展,不可一世。
而明城牆的牆頭之上,大清朝的黃龍旌旗,也是獵獵飄揚、針鋒相對。
按照共和聯軍戰前動員大會的佈置,這次攻擊的重點是上元門和佛寧門,這兩個外城門是江寧府城,面向長江天塹的北大門,最重要的關隘,它以觀音門、閱江樓、儀鳳門、定淮門、清涼門等,組成沿江防禦體系。
主城牆高三丈八尺,也就是十二米,寬十米,這裡共有退守的江防軍,加以巡防營守軍,合計二萬八千餘名,城牆上設定有輕重機槍,迫擊炮,嚴陣以待。
幕府山,烏龍山和獅子山要塞,雖然他們的炮臺都被摧毀,但還是撤出來少數野戰炮,他們轉移場地,臨時搭建重炮陣地,支援城防。
江防軍統帥張勳,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是個驍勇善戰之將,他今年56歲,參加過甲午戰爭,抵抗過八國聯軍,鎮壓過義和團,身經百戰。
他跟總督張人駿表態,願與城池共存亡。
隨著聯軍統帥陳天華的一聲令下,一時間裡是外城牆外戰鼓如雷,號角長鳴。
艦炮首先發威,分別向數個目標城門處開炮,他要用重炮轟開城牆一個大缺口。
“轟…轟轟…”
“譁…轟隆隆…”
重炮就是厲害,最堅固的城牆,被炮彈長時間的轟炸,最後的結果,那就是癱塌。
明外城牆,被轟開了三個大缺口,城牆上所有炮位,火力點被炮火悉數摧毀。
攻城,那必須依靠重炮。
最先到達的二萬共和聯軍,率先展開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