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四點在,就算勉強入行也搞不出什麼成就來。
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先從區域性入手,比如說買專利。
現在通訊方面的專利有很多,國內國外都有,而且還不受重視,所以價格不高。
趁著那些專利在被人發現之前收購下來,就算自個兒用不上,也能當個專利流氓,等那些專利值錢之後,真可以坐著收錢,每年啥都不用幹,光簽字授權就能拿到鉅額的專利費用。
而且有專利在手,入行之後就可以和同行們進行“友好”交流,以專利換專利,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被人卡脖子。
行話來講,這就是技術儲備。
有技術儲備的前提下,做啥都容易一些,不然的話,只能買買買,那就太難了,譬如說雷老闆的某米。
某米的體量也不小,國內國外的銷售額相當可觀,但為什麼某米就是不賺錢呢?
很簡單,某米沒有技術儲備,全靠買,而且為了吸引使用者只能走價效比高的路子,這也極大程度上壓縮了某米的利潤空間。
於是,為了賺錢的某米,瘋狂的做周邊賣廣告做營銷。
不過也正常,某米本就是網際網路公司,又是以發燒粉起家,賺的是粉絲的錢,一系列操作到也正常。
但某米如果能早點儲備一些有分量點的專利,也不至於線上線下都那麼被動。
有人也說了,某米每年也沒少花錢做研發啊,也是十位數級別的。
但行內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給研發部門發一個億的獎金,這也是研發費用。
給研發部門高管一人配了一臺車,這也是研發費用。
給研發部門蓋了一棟科研樓,這也是研發費用。
給研發部門開工資,同樣還是研發費用。
所以,看一家企業到底有沒有做研發,別看他花了多少錢,要看他做出了多少研發成果。
但凡真正做研發的,十位數的投資砸下去,無論如何也會出一些成果的,如果只能出一點周邊和外觀方面的研發專利,並且研發費用堪堪卡著報高企減稅門檻的那些,笑笑就好。
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
這個道理是亙古不變的。
所以,徐楊琢磨著先搞一個小科技公司,不做其他,先收專利,等羚羊科技上市之後,再燒錢開始做手機。
從05年開始做手機,一點也不遲。
某米10年開始做,都能做到那麼大,他提前這麼久,不至於連某米也做不過。
何況國內現在的手機市場還不怎麼成熟,正處於諾記和摩記兩強爭霸的局面,這個時候做手機,做不出個模樣來也就罷了,要是做出點成績來,只會招來這兩家巨無霸的集體攻擊。
以他現在的體量,真扛不住。
一點機會也沒有。
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外的企業,對國內同行的打壓從來都是毫不留餘地的,發現一點苗頭就往死裡打。
不只是手機市場,家電、飲料等等幾乎所有行業都一樣。
打不死就仗著體量大收購你。
收購了也不經營,就那麼放在一邊讓你慢慢的憋屈死。
但再過兩三年就不一樣了,到時候國產手機迅速崛起,大量手機企業的迅猛崛起直接把諾記和摩記幹了個懵,一下子就從兩強爭霸的局面演變成群雄爭霸。
到那個時候他再悄咪咪的殺出去,可以在混亂中悄悄的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