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上臺使一段嚐嚐先。
有大包袱更好,沒有大包袱,小包袱也成。
但是。
逗哏的三翻四抖,捧哏的別灑湯漏水。
墊話、瓢把兒、正活、攢底的樑子,也就是架構得完整。
你要使柳活兒,那夯頭得正,也就是嗓子得亮。
你要使逗活兒,那嘴裡不能嗑巴,嘴皮子得利索。
你要使腿子活兒,那發託賣相,你得有模有樣。
總之。
你要想在津城的舞臺上糊弄人?
喝倒彩,咱丟不起那人。
咱乾脆一步到位,直接轟你下臺。
倘若你手裡有活兒,真能讓我們聽出味道來?
那場內我送你掌聲,場外我替你揚名。
半點不含糊。
誰讓咱是津城銀吶,就是介麼講究!
所以,相聲門的老話便是:外地學藝,津城揚名,全國賺錢。
有了津城的老少爺們點頭,那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全國你都去的。
當然,這麼一論,甭想了,壓力全落在演員身上。
只要傳統行當,無人不知津城的舞臺,地是最滑的。
太難演了。
胡炎不知道往年德芸社的省親專場是什麼樣子,心中倒是多了幾分期待。
前門把完點,轉身進後臺。
“師爺過年好!”
“師爺給您拜年好!”
胡炎一露面,一幫壞小子紛紛圍了上來,朝他拱手作揖。
作完揖,人也不走,就看著他笑。
胡炎哪裡不懂?
“過年好!過年好!”
他樂樂呵呵的回應完,旋即從箱子裡抓出一大把紅包,派發給眾人。
年拜得便宜,紅包也給得輕,十塊、二十塊的鬧個氣氛。
誰料,有些心急的,一拆紅包,竟然驚呼道:“呀,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