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資料;
印象操作;
關係網保護;
證據銷燬;
所有能做的一切都已經做了,那些不該曝光於公眾視野下的秘密也按照計劃順利的逐步湮滅中。
一帆風順?
非也。
不管如何周密策劃,安排優秀的部下,制定完全的監控策略,依然無法杜絕風險。
越是精密複雜的計劃,其容錯閾值也就越小,每一個環節緊密銜接。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發生問題,不管那是多微不足道的問題,經由連鎖反應放大後都會使得原本的軌跡大幅偏移,最終導致整個局勢面目全非,甚至滿盤皆輸。
KZ的撤離、轉移計劃也是一樣。
從紙面上來看,整個計劃周密詳致,根本不存在洩露機密的問題,為了保險起見,還將沃爾格雷沃之外的“七宗罪”全部派了過去。如果再把那些堪稱激烈的保險措施也一併納入考量,任何人都會覺得要突破這重重封鎖抵達核心機密,然後再活著把那些秘密帶出來公佈天下,完全是一個超出人力極限的瘋狂任務。
但這終究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有一個不管怎麼規劃、操作,始終無法避免的薄弱環節存在,只要羅蘭或其他勢力注意到這一點展開針對性操作,帝國將不可避免遇到極大的麻煩。
那個環節就是人員運輸。
公國不是帝國的領土,而且幅員極為遼闊,要在經濟高效的前提下實現遠距離人員移動只能依靠鐵路。集中營之間動輒上千人的轉移更離不開鐵路網路的維持,一旦鐵路發生什麼問題,依據鐵路時刻表制定的人員移送過程也會發生混亂。
“最嚴重的情形是羅蘭他們突襲從II類營向III類營移送人員的列車,雖說那些人並不知道III類營的實際情形,但他們可以提供關於II類營的具體情況,同時也可以證明確實存在‘連集中營犯人都不知道的特殊集中營’。只要順著鐵路網路查詢,總會讓他們查到蛛絲馬跡。”
“那麼……整個計劃是以III類營會暴露為前提製定的?”
尼德霍格愣了一下。
對這一點,他多少有些預感,可實際從李林嘴裡說出來時,還是讓他有些受到衝擊。
好死不死,偏偏是被那個小鬼……!!
“其實暴露了也沒什麼,且不說國際社會對此的反應只會停留在口頭譴責,派遣斯洛斯他們過去也是為了在最壞情況下進行全面應急處理所做的佈置。但重點其實不在那裡。”
聲東擊西是羅蘭慣用的戰術,作為可用資源和實力皆不沾上風的一方,製造狀況來分散對手的資源和注意力,將原本縝密的網路撕開一道縫隙——這是合理的戰術選擇,也是弱者唯一的選擇。
“戰略的基本原則是集中力量,用數量和質量的雙重優勢去碾壓對手。不管是我還是羅蘭都會謀求能夠實現這樣的狀態,只要做到這一點,之後戰術戰役層面不管發生什麼樣的突變,都不可能顛覆整體戰略態勢。相對的,所謂‘以少勝多的奇襲’是我們儘量避免發生的狀況,因為那已經不能算是戰略,基本上是戰術層面的投機或賭博,不可預測的變數過大,風險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