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小陸都是很有能力的年輕人,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年輕常常會和‘資歷淺薄’這四個字掛上鉤。”
“但只要你的成績足夠優秀,很多所謂的界限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小徐?”
徐雲重重點了點頭。
縱觀人類的整個科學史,無論古今中外,‘資歷’都是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但如果你實力夠強,很多看似死板的規則,並不會限制你的發展。
當然了。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有疑慮:
扯淡呢。
顏寧和歐陽志雲怎麼說?
他們國內評了那麼多次院士沒有評上,到海對面就立刻成了院士,這不是打臉嗎?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些類似之前徐雲被帶起來的渣男節奏。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首先需要提及的一點是。
目前海對面科學院院士2500多人,工程院院士2600多名,醫學院院士2400人,加起來7500左右。(National&ny of Sciences官網可看)
而華夏方面。
醫學院士隸屬於醫學學部,包括在了科學院內沒有獨立出來,工程院+科學院一共才1700多人。
這是名額數量上的差別——如果再考慮兩國人口基數的差異,這個比例會更離譜。
其次。
海對面的院士,更多隻是一個稱號。
海對面的院士甚至需要自己拉投資,所以你甚至能看到有海對面院士在tiktok上眾籌自己的專案。
而國內的院士卻可以視作一個職稱。
目前國內的院士是標準的副部待遇,要是去了地方,地方一把手都要敬陪末席。
所以在華夏,當了院士國家會給你各種資源,是妥妥的帶頭人,國家會讓你帶著一群人往這個方向衝。
因此這裡涉及到了大量的資源分配,所以如果你有心查一下,會發現一個情況: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不重疊。
妥妥的一個方向,一個核心,少數比較重要的方向可能有多個院士。
比如顏寧。
顏寧師從施X公,兩個人研究方向是一樣的,都從事結構生物學的研究。
現在我國已經存在的結構生物學方向的院士有三位。
分別是施X公(2013當選、張明傑(2011當選和常文瑞(2005當選。
施X公主要從事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張明傑主要從事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其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常文瑞主要從事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
顏寧呢?
她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
仔細看看,這些方向是不是在她老師的研究方向裡——只不過更具體了些,同時也跟其他兩名院士的方向有少部分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