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徐雲卻不一樣。
有光環在身的他,先天性的就站在了另一個高度上。
他今後獲得諾獎的機會註定不會少,既然如此,完全沒必要為了一個所謂的名頭去硬蹭榮譽。
他不是愛豆,需要的不是曝光和頭銜,而是知識。
這是他在小牛,在老蘇,在小麥,在高斯黎曼身上學到的一種自我認知。
當然了。
今後如果有正當獲得諾獎的機會,徐雲肯定不會客氣就是了。
俗話說得好。
知徒莫若師。
看著徐雲認真的表情,潘院士臉上原先凝重的表情,也逐漸變得柔和了起來。
其實在徐雲和陸朝陽抵達之前,他就與趙政國聊過徐雲位次的事兒。
實話實說。
在科研生活中,他和趙政國都不是那種特別虛名的人。
例如此前的十二光子糾纏和祖沖之超算,潘院士都帶上了陸朝陽和其他幾位學生的名字,甚至還列為了共作。
趙政國也一樣。
今年4月份的nature子刊,他連通訊作者的名頭都沒要,直接把功勞全給了自己的弟子。
所以從始至終,他們都沒要貪圖徐雲名分的念頭。
但另一方面。
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樣,徐雲的貢獻確實有些尷尬。
尤其是在他才25歲的情況下,想要獲得提名的機率很低很低——因為諾獎也不是科大自己開的,評審團要考慮很多方面的事兒。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
潘院士他其實很擔心徐雲會陷入某個極端的狀態。
也就是無論如何都一定要評獎露面,啥都聽不進去,甚至有可能最後鬧得不歡而散——這種例子可不是沒發生過。
但如今看來.
徐雲的心態,要比他和趙政國所想的穩重的多。
想到這裡。
潘院士不由輕撥出一口氣,與趙政國對視了一眼,同時輕輕點了點頭。
科大曆來都是一所很有溫度的學校,從來不會讓讓學生去為老師、去為科大做出‘犧牲’。
雖然他們很難給到徐雲某些頭銜上的榮譽,但卻可以從其他方面進行補償。
當然了。
這個補償的力度,還是要取決於另一件事:
那就是.
孤點粒子到底是不是符合標準的暗物質。
注:
生物鐘還差三個小時調成爆更狀態,大家再給我一天時間,六號開始爆更一週,八千起步,最多一萬字!
 本章完